如今,街上的两厢车已随处可见,甚至有些车型的两厢车要比三厢车更受欢迎。要知道,数年前,“有头无尾”的两厢车却很难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过去,消费者买车以“大”为美,小车颇受冷落,而今天,颜色鲜艳、外形时尚的小车“大行其道”。
或因为需求不大,或因为用车环境,或因为用车心态,车市里,仍有不少类似的“非主流”车型,还在为各自的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如敞篷车、双门车、旅行车……不过,随着中国车市的发展,厂家的积极推广,他们将可能扭住“非主流”的局势。
敞篷车 制约多多
【名词解释】 敞篷车可分为软顶敞篷和硬顶敞篷,早期的一些软顶敞篷车都是手动的,外置式的;现在大部分都是自动的,内置式的。相比软顶敞篷,硬顶敞篷车则要“年轻”许多,经历了十年的演变后,硬顶跑车的阵营正在引导着目前敞篷车的流行趋势。
【目前状态】 在中国市场,除了几个豪华品牌的进口车有敞篷车型外,国产车只有上汽名爵推出的MG TF,品种的稀缺和高高在上的价格,让敞篷车在中国市场成为“珍稀动物”。
【未来分析】 从需求的持续性来看,敞篷车是所有车型中最变化莫测的细分市场,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敞篷汽车也是奢侈挥霍的选择,绝非简单的代步工具。
因此,敞篷车的流行受国民富裕程度的影响,购买敞篷车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实际需要,而是因为心理需求。当消费者迫于现实因素,忍痛割舍享受性物品时,价格偏贵的敞篷车就充当了“牺牲品”。目前,大部分敞篷车,尤其是畅销的敞篷车都来自高档品牌,这也限制了敞篷车的受众范围。
在中国,有更多因素在限制敞篷车的发展,第一,心理需求是一回事,实际的使用环境是另一回事,出于对空气质量、车内财产安全的顾虑,敞篷车的“敞篷”功能被使用的几率有多大,这是很多人想开敞篷车而又下不了决心购买的原因;第二,国内汽车消费文化还是相对保守的,内敛、藏富等心理,让敞篷车即使在很多富人眼里也是一个“激进派”。
旅行车 时机未到
【名词解释】 从车身空间上看,旅行版轿车其实就是加高了后部的三厢轿车,加高了的后部还可再加装一排坐椅,使乘员数增加到7~8人;硕大的后部空间可用来放行李。另外,掀背式车身可以将尾门向上全部打开,便于提放行李,车顶通常还有行李架。
【目前状态】 尽管旅行版轿车早就在中国出现了,但很长时间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国外旅行轿车占到30%的市场份额相比,中国的旅行轿车品种少,市场保有量小得可怜,而且旅行版车型占其普通车型的比重很低。
【未来分析】 旅行版在国内市场前进步伐缓慢,消费者的观念是一方面原因。除了传统上认为旅行版的档次比普通轿车低外,其外观也没有三厢、甚至是两厢轿车讨好,在当前轿车造型设计普遍强调动感时尚之下,旅行版在这方面并没优势,毕竟这种车型是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
从目前国内厂家推出的旅行版可以发现,几乎都是10万元左右的车型。当年赛欧SRV推出后,曾占据赛欧总销量的40%,而后凯越推出旅行版,对凯越的总体销量贡献就低得多。国内旅行版轿车多为A级或A0级的小型轿车,鲜有车企敢于在B级车上推出旅行版。但旅行轿车在国内不流行,只是时候未到,就如同两厢版一样,当国内消费者的观念和需求改变后,旅行轿车也会获得它应得的地位。
双门车 挑战传统
【名词解释】 双门轿车通常是封闭式车身,有1~2排座位。双门轿车由于只有两个车门,因此要坐入后排的时候,需要放倒前排坐椅才能进入。从设计上讲,两门车可以不太注意后排座位的空间,因此外形设计往往很酷。
【目前状态】 双门轿车在一些进口车品牌如MI-NI、宝马、奔驰、欧宝、铃木等的国内销量中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而在国内,除了一些进口车有双门版外,国产车中数得到的只有当年的上海大众高尔,但命运不佳,高尔双门版2003年2月份上市,卖了不到一年就退市。
【未来分析】 从市场定位来看,双门轿车就是为迎合驾驶者个人使用而生的,它更多的是照顾驾驶者本人及副驾驶乘客,后排只是“附属品”。而国内绝大多数轿车购买者都会把后排乘坐作为购车指标之一,即使年轻的单身购车者也不例外,除了自己的家人要坐,亲戚朋友蹭车坐也很普遍。
另外,国内购车者大部分是第一次购车,这样难免也会导致他们偏向于一次到位地选择能方便承载一家大小的四门五座轿车。因此,双门轿车可以说是挑战国内大部分消费者传统的购车用车观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