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大上海,上海有个城隍庙,城隍庙外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车展妙语。
上海车展,搜狐汽车请来搜狐汽车评论员、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先生;搜狐汽车评论员、汽车业独立撰稿人钟师先生;搜狐汽车评论员、汽车市场专业分析员阿东先生一起和我们观看了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汽车展会。 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海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历史。大道多艰,中国汽车业发展历史的每个脚步,都会使我们了解我们汽车业的过去,今天和将来。我们已经在很多行业创造了令全球瞩目的奇迹,在汽车业,我们同样能够做到。历史的一小步,就是现实的一大步。回顾上海车展,我们共同见证。
主持人:上海车展闭幕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空前的车展。城隍庙外的热闹场景已经变成了美好的回忆。好吧,让我们关上庙门,细细的去悟悟道,看我们能捕捉到哪些车展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动向,中国汽车市场的趋势,汽车展会的未来所提供的前瞻性的信息。
贾新光:我觉得这次车展上最精彩的应该还是中高档车,20多万的车是这次车展最好看的。品种多、车型新、技术好,而且这些车型都很精彩。这可能是这次车展我觉得可能是核心的亮点。而且,这次来得不光是上半年出来的,还有下半年还要陆续出的,这个是最精彩的。这也就是说,国外厂商对这块市场非常关注,但是恰恰是国内品牌缺失的一块,除了红旗。第二档就是十几万的,十几万的车这次有,不是太多。以菱帅为代表,算是比较新的了,十几万的其他没有太多了。
钟师:但是,你仔细的观察的话,实际上十几万价位的区间的车型里,冲出一匹很烈的黑马,可能会在下半年对整个小型车市场,或者中档车市场会产生一个很强的一个冲击波。指的是广州本天的飞度。我们看去年从天津丰田这款威驰出来以后,造成的市场影响有多么的大。从威驰的效果就能看出今年本田的飞度会有很强的市场冲击力。最后会形成今年下半年很强的两虎相争。而且本田的计划可能跟丰田的做法有点不一样,丰田概念先出来,品牌的宣传先出来,本田属于后发制人,先不吭声,一放出来的量全部上去,让你全部能买得着的。下半年威驰的产量也上来,飞度的量比较足,这样在市场上短兵相接,竞争比较厉害。
主持人:广州本田很有意思,过去扮演的是一个独行侠的角色,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质,叫做冷面杀手,一剑封喉,出手非常狠。他的举措,我想会对中国的汽车品牌格局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钟师:虽然我们看到这次东南汽车的菱帅第一次在大型车展首次露面,虽然发布会在记者圈里已经知道了,真正的亲眼目睹也是这次车展见到的。到上海车展,如果再突然发布的话他可能会使得这个车展对这个车的神秘效果更大一些。我觉得在市场会有一个时间,为什么不长一点,蓄势待发,在上海市场强力出击,这比提前一两个月透露出来会好一点。
贾新光:凯越事先没有做大的声张,好多媒体事先知道的都是不太正确的。
钟师:因为我参加了凯悦整个发布仪式,场面做的非常宏大。不亚于一月初君威的发布。而且这次保密做的非常好,前边纹丝不露,让大家猜中别克或者是欧宝的,让你们猜来猜去,把这个悬念反而加强了,到车展之前一锤定音,那时候才把他真正的的信息全部披露,这个实际上效果还是很好的。
主持人:我想这首先说明一件事情,就是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激烈到白热化的程度。对中国汽车市场将会出现的竞争态势你们怎么看?
阿东:当前轿车市场的竞争态势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新车推出的频率非常的快。中国汽车市场在当前来看这个容量是偏小的。但是他推出新车型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说一个年产两、三百万辆车的厂,每年推出多少的车型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我们中国,现在一个厂的产量最大的才不过三十万辆,小的也就几万辆,甚至一、两万辆。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车厂仍然在层出不穷的推出新产品。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从他的产业规模相比,是不平衡的。这个会带来一种负面效应,那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大大的上升,而且实际上企业在当前的情况下,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停地推出新产品。那么我们现在的轿车产业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呢?一说穿大家都很清楚,都是拿来主义。我觉得这样的拿来主义,实际上也蕴含着某种危险。不能因为新产品出的很多就是一种光荣,我们还是要冷静看待这种现象。
钟师:我们看品种的丰富以后,出车频率高了以后,反而有很大的疑惑。因为新的厂家在增多,这种情况在国外已经不存在了。每个汽车大国的话,厂家就固定那么几家,品牌也就那么几个,只是到时候有一段时间,他会新的品种不断出现。中国消费者有时候一下子会面对很多的国产车的品牌,反而对品牌的概念会无所适从。因为很多的产品不是原来就有的,或者原来就在你头脑里固有的,或者听说过的,是突然冒出来的。这样的话,实际上对各种品牌的内涵或者历史不了解,或者有些品牌是没有一个历史的积累,或者一个向用户渗透的时间。这就是一个问题,对厂商来说,虽然是可以理解,他为了生存,为了竞争,必须要拿新产品出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个青睐代价就是说小批量、多品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车种他的生产规模是很难形成的,负面效果就是说成本竞争性很差,消费者看到品种越来越多,觉得这个价格可能下降会越来越慢,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
阿东:我想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我们现在所出现的新产品,实际上是不是新产品?要打一个问号。因为我在工厂里面工作,我觉得我还是比较熟悉汽车产品的整个构造,有一些厂家他做的产品,他做的并不是很大的改进,但是有个新的名字,广告说是新的产品。这样的一种做法,对消费者可能不好。第二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希望厂家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产品,但是从企业角度来看,他不能生产无限多的产品。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平衡,这是由市场来调节的。厂家生产到一定程度多的产品,使得消费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这就达到了一种平衡。以前有一个工厂,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提出了要多品种、小批量的口号,实行了几年下来以后,在维修服务、配件供应等等方面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比如说一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车,他配制了五、六种发动机,三、四种变速箱,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空调、仪表,还有一些小零件。厂家的维修人员自己也搞不清楚,他所面对的某个型号的车,究竟是什么车。这样做,实际上可以认为并不是很恰当的。今年好象你的产品卖的很快,但是过几年你收拾你非常宽广的产品线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做汽车还是要从中国的实情出发,量力而行。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要照顾到我们的国情,做出最符合市场的、最能够使消费者得到好处的产品。我这里所说的消费者得到得好处,不是无限多的选择汽车车型,而是得到这个车的终身的服务。
钟师:我们用事实来补充这个事情。我们看国外的情况,在当初东欧国家的话,前苏联品种也不多,就那么几个品牌。但是象拉达什么的,我们看到好象技术不是最新的,但是他们批量非常大。最后,普及率也非常大。这样维修零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将来的使用费用也很低。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单一品种,看起来单一,几乎每家都能用得起,国外也不是说五花八门丰富的不得了,中国市场能做的最便宜的车,老百姓买得起这是最实际的。
阿东:实际上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看到叫做平台。车种很丰富,但是平台不一定需要很多,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中国汽车工业需要非常的注意。如果我们引进了很多基于不同平台上的不丰富的产品,可能我们也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
贾新光:我觉得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应该说对两位观点是支持的。现在卖的最好的,最多的仍然是老四个牌子,桑塔纳、捷达、富康、夏利,它的占有率还是最多。为什么呢?消费者已经很聪明了,他说从买了车以后,零部件很便宜。现在新车型落点都是售后服务跟不上,零部件很贵,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有些比较理智的消费者,那车是很好,但是就怕跟不上。因为在中国市场已经有若干个车型,有这种教训。买了是很好,据说他比老车型同样一个零件可能贵上十倍,甚至二十倍。这样消费者就承受不了,买得起用不起。
主持人: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仔细琢磨的话,我觉得又有些费解,难道我们现在就不生产推出新的车型了?我们就只生产那些老三样、老四样,消费者日益不断变化的需求就不考虑了?
贾新光:这里的原因在哪儿?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对2002年市场暴涨都没有准备,仓促。你看原来几个主要厂家,他的战略措施是每年推出一个新产品,但是这个市场行情一暴涨,引出了一大堆新冒出的一些厂家来。这个非常厉害,比如说去年年初的时候,按照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轿车生产厂家15家。到今年一季度,三月份统计是25家。这个市场是涨,但是分食这个市场的“狼”也多了。他有一个仓促、被动的现象。他本来应该有一个周期,就是说从产品准备到生产准备,市场准备有一个周期,现在周期被打乱了,甚至有的车型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就上市了,然后上市以后带来一些问题。这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初预测的失误,预测失误带来的后果非常厉害。今年仍然是高增长,能力仍然不足,应该说在原来如果要是做好准备的话,这个产业结构的格局应该是比较好的,现在又乱了。我觉得这是根本的原因。
钟师:这个车市旺,消费者挑花了眼,实际上从购车者的角度来看,现在购车者要变成一个专家才能把握这个车市的脉搏。现在用户一般来说比品种、比价格,对新车购买者可能是关注的是这几点。但是将来的使用成本,将来的维修使用成本,一般第一次新车用户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在将来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贾新光:我朋友问我买什么车,我的一个观点太新的先不要买,看看他的表现,老的放心就买。这有点另类的思维。
主持人:这次车展推出那么多新车都不让大家不买?
贾新光:看看,买新的别太着急,要慎重。
阿东:前面谈过一个观点,新车的速度推出过快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界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认为这种竞争是必然的。我们现在应该允许他进入市场,他能不能下去在于市场的决定。我们不能说哪个新车好,哪个新车不好,这个厂好,那个厂不好,很可能会有大厂变成小厂,也有可能小厂变成大厂,这在市场竞争中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作为消费者,面对这么多的新车,你该买什么就买什么。如果你觉得这车很好,而且有很多人都觉得这车很好,那么这种车就可以发展。能够决定这个车是否好或者是否不好,一定是消费者,不是别人。作为企业来说,他应该充分的进行市场调查,充分的了解消费者的意愿,在投资的时候要慎重。但是作为政府部门,可以提醒他投资要慎重,但是不要干预他。当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每年向大家贡献一百种新产品,最后淘汰到八十种、九十种,甚至九十五种,剩下很小一部分的佼佼者,大浪淘沙是必然的。不可能设想每个厂推出的新产品都成功。
贾新光:美国单品牌卖的最多的一种是87万多。所以中国相对来说每个品牌的批量都还是比较小。
主持人:刚才贾老师提到从车展上看出中国的车厂今年又增加了,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产业格局在经过这几年的整合以后,不是越来越集中,而是一种无序的状况?
贾新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比如说原来车商少是政府垄断造成的,但是现在应该说放开一些,参与的竞争者多了,这应该有一个过程,就是钟东说的那个,一百个品种可能淘汰到多少,最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强者。我觉得必须有这个过程。
主持人:就是说这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一个战国时代。
钟师:这个东西我们倒不应该担心,虽然负面的东西我们可能看的多点,但是未来更好的前景是必然的要经过这个痛苦的优胜劣汰的淘汰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出现,不能让这个过程通过计划的手段让他直接一步到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种损失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代价。
阿东:作为一个汽车厂总是要设法赚钱的,那么他一定要去寻找最能赚钱的产品。这样,我们如果不仅仅看中国的轿车工业,我们马上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利润高的车种出现大批的厂,利润低的车种厂家数量在急剧的萎缩。这是非常典型的。又比如说现在可能大家不是很关注的大客车。他的利润比较高,这样就有很多的新的竞争者在进入这样的领域。如果说轿车厂从15个增加到20几个这个速度是一种高速度的话,那么大客车厂增长的速度就是高高速度了。他完全比轿车厂的数量增长的更快,更迅猛。为什么?因为他进入的壁垒相对较低,利润相对较高。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重型卡车厂家也在增长,而且几乎所有的厂家都在发财,这种现象能持续多久也是需要打问号的。
主持人:我记得去年北京国际车展的时候,一些国外的汽车巨头,以自己的品牌来整合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这种行为正好是在中国入世第一年,让大家感到“狼”真的来了。而今年出现了恰恰相反的情况。中国的汽车企业以自己的品牌把所有的跨国公司的品牌整合在自己的展台里面,请问大家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贾新光:现在还是一个过渡的时期,现在的情形不是将来的情况。为什么呢?有一条就决定了现在市场不是正常的,进口车控制非常严,控制严的结果就是尽管关税降的那么多,价格反而不降。他进口车没有起到真正应有的,调节国内市场,压抑国内过高价的作用,反而能够容忍一些高价。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前仆後继往上上,因为不合理。为什么上新产品?主要的利润都集中在新产品上,价格高,利润高。今年车展还有一个现象,十万元一下的车型很少,新车少,老车也不来。这说明特别是外国厂商,因为有的试验了一把,不是太成。所以没有人再试了。国内的厂商也没有拿出新的来,这也是一个迹象。大家还是都吸引到高段那去了。
钟师:真正的老百姓喜欢经济型车的品种有点显得单调,新品种基本上很少,不是说没有。比如说五菱冒出一个最亮点的雪弗兰SPARK。原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另外国产品牌的经济型车,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这次没有同台亮出,又存在了一种遗憾。其他的产品,全新产品,各厂家也出的非常少,这样的话不可能再拿老产品到这种规模的展台上充数,让人家感觉也不好。
主持人: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战区会集中在中档或者是中高档车领域?
钟师:因为经济型车利润相对来说比较薄。
贾新光:原来微型客车厂家都纷纷逃离,转向小MPV。再有,有的厂家原来生产的车一开始价格低,后来慢慢也往高段走了。还有的是卖的虽然好,但是太老化。比如说位置在前四、五位的车,卖的是便宜的,卖的很好,但是太老了,老的甚至都有二十多年的车龄了。这跟二十多万的车一下子涌入十几种这种情况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我觉得汽车工业在这个上面,还是有责任。特别是日本车展,甚至就一个座位的小车还有,小车特别多,这是跟中国不一样的。
阿东:我想从市场角度来解释一下这种问题。中国现在的汽车消费市场基本上可以认为他目前还是一个富人。这里所说的富人不一定是家财百万、千万那个富人。今天有一篇文章放在搜狐汽车评论上,也就谈到这个问题。不过说一个工薪阶层月收入八百块、一千块这样的人肯定买所谓工薪组的车。现在我们很多企业推出的所谓的工薪族消费的汽车,这个工薪族指的是我们的白领。每个月拿五、六千块钱,甚至一万块钱。他们不是工薪族,他们是有钱人,是富人。那么象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车在中国,如果说一年卖出五十万辆,我认为这个不是一个很精准的数,也很正常,但是我们还更应该要有三、五万块钱的车每年卖出五百万辆,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一般的老百姓还不能涉足汽车消费。我们看到私人汽车的数量在急剧的增加,什么叫做私人汽车?有私人消费的汽车和私人生产的汽车。把汽车作为消费资料来用的,和把汽车作为生产资料来用,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经常做市场调研,有时候会到一些很富裕的地方,有的时候我也会到很穷的地方,在很穷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在买车,他买车是为了赚钱。如果说他自己五千块钱的本钱,他就去买五千块钱的农用车,如果他能找到亲朋好友资源,能够凑到三万块钱,也会去买三万块钱的农用车。当他用这样的车赚了一些钱以后,他的生意做大了,他也会考虑去买五万块钱以上的汽车。另外有一些人他钱相对比较多一些,他不需要买车来挣钱养家。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买轿车消费,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轿车私人购买者中,有很多就是出租车司机,他们买车不是为了消费,他们是为了做生意,他没有工作,他只能以出租车来谋生。在这次车展上,我们看到了20多万、10多万的车比比皆是,但是10万以下的车很少,这个和我们现在中国的轿车消费的现状非常吻合,一点不奇怪。
贾新光:但是国外现在应该说轿车,象欧洲应该说八千到一万美元的车非常多。在亚洲是六、七千美元的非常多。所以中国绝对是偏高的,而且大厂对所谓的普通国民车是根本不想去做的。
阿东:不过我相信,等到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有所增加,消费汽车的能力有所加强,消费者欲望逐渐增长,那么我们的大厂一定会看到做百姓车是最有前途的。
贾新光:我最近看《福特自传》有一点敢想。福特有两个口号,第一个让农民买得起汽车。第二让造车的人买得起汽车。要造车人买得起车怎么做,给造车的人全美最高的工资,每日五美元。这是1908年左右的事,到现在咱们有的车厂还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钟东说的慢慢增加,收入增加肯定会买车的多了,但是为什么不能提出一个口号,让低收入的也买得起车,你造他买得起的车。我觉得现在没人能提这个。
阿东:提这个口号非常重要,让我们汽车产业工人能够凭他的工资来消费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车价界限。当然我们现在汽车工人的工资,可能平均不过一千元左右,让他们买车还不可能,但是到几年以后,工资提高到两千,是不是可以考虑,届时会有相应价格的车能够出现。除了汽车产业工人能买车,其他的产业工人,建筑工人都可能买车。
主持人:按你这种说法的话,到那个时候的车展上,我们可能就会看到十万以下的车蜂拥而至。
阿东:这倒不一定。车展上可以展出最畅销的车,也可以展出他最领先,显示他实力的车,这看参展的企业怎么想。这个企业他为了突出他的一种经营哲学,经营理念,可能选择我是最有实力,而最伟大,或最有能力,我的开发能力最强,他突出这个。但是可能另外一个厂家他会展出一个我是中国卖得最多的车,卖得第二多的车。这样在车展上,在车型上仍然会推出。
贾新光:在日本为什么小车多,是政策鼓励。中国的消费政策还是出不来,也没有鼓励的意思,各个城市实际上都排挤这个。这可能也对市场造成一个畸形走向。
主持人:我们能不能来预测一下明年的国际车展、后年的上海车展,消费者或者观众会看到哪些车型?或者说在那些车展上我们会看到那些可预测的新的现象?
阿东:首先一点车展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因为观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汽车厂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大规模的车展有社会基础,有经济基础,也有群众基础。汽车变成一种文化,我想未来车展一个变大了,另外一个还会变长。
钟师:以后的车展现在有一个问题,按理刚才我们说制约大市场的因素,在两年后实际上会受到一些制约。我倒是觉得车展会稍微逐年扩大一点,但是大到一定程度,市场会呈现一个饱和状态。很多车展新车出来以后,两年以后,这些车展到底还在哪里呢?今天20几家、30几家,两年以后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车商少了以后,相对来说参展商也会少。总的来说品种也会归顺,一个平台尽量多出新车,不会需要各种平台,到时候展位不会特别多,到时候可能会达到生态平衡,可能将来十万平方米的展场面积可能也就差不多了,跟我们的市场要匹配。
贾新光:我想说两个方面的预测,因为这次车展偏重于轿车,对商用车这块比较忽略。比如说象日本的车展,专有一个商用车场。现在满足社会各方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商用车,跟人们生活也是非常密切的。比如说各个厂都生产一种残疾人用的,或者为拉残疾人的车,中国没见着。另外,他面向家庭的二位车休闲,一家人带着所有的东西出去旅游,这个也没有出现。所以这个品种还是比较单调。第二,我预测给北京车展出了一个难题,上次已经说过了。但是如果说2005年的上海车展那种情况不是现在这种情况,为什么?那时候限制取消了,关税已经降到20%多了,那个时候是什么情况?我觉得完全跟现在不一样了。
钟师:这次可能是东风压倒西风,在2005年的时候很难说西风会压倒东风,但是西风肯定会在劲吹。因为争抢市场的时候那是一个起点,对进口车来说是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就像我们94年的时候为了产业政策造新工厂的时候,所有外国厂商参展非常踊跃,这个可能在2005年的时候又会出现进口车火爆的场面。
主持人:大展已经落幕,我们就要离开城隍庙了。感谢大家连日来连珠妙语,让我们明年在北京再见。谢谢!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城隍庙语”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