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何必非靠WTO 车价会高台跳水吗? |
无数次的调查表明,影响当前中国人购车的最大因素是居高不下的车价。于是,中国加入WTO让众多的车迷吊起了胃口:车价大跌有望,买车只需最后一待。果真如此吗?
所谓车价,准确地说是指汽车消费费用,包括车辆的购买和使用费用。
应该说,关税与进口车关系最大。看看进口轿车价格的构成:包括到岸价、关税、增值税、消费税、通关费用、许可证费用、商检费用、运杂费用、营销利润等部分。其中关税和许可证费用与加入WTO直接相关,将会大幅下调,而17%的增值税、3%至8%的消费税以及通关费用等则与WTO间接相关,变化不会太大。此外,加入WTO后,关税减让是分阶段用5年时间逐步达到25%的,而计税价格高低、汇率波动等都会影响进口车的售价。
就算5年后关税降到25%,进口车零售价格仍将比到岸价贵60%以上。可见,降了关税,进口车未必能打败国产车。而且,价格只是影响买车的部分因素,瞧咱友邻韩国的关税比我们低得多,可欧美日汽车还不是照样销路不佳。
如此一看关税对进口车价的影响有限,对国产车影响更小。分析一下当前的汽车零售价构成就可以明白,要降低汽车消费费用,只靠生产厂家单担重负是完不成的,这只能是消费者的一厢情愿,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似乎更为急迫。
因此,汽车价格的降低,汽车性能价格比的提高,只能是一根平滑渐变的轨迹,只会“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许,过个五年十年后回头一看,哇,车价已经跌了这么多了!可你却找不到那一次降价是决定性的。
实践证明,国产汽车不是没有降价,只是这几年不断地降价并没有带来车市的兴旺,反而坚定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决心。因此,不少厂家已在检讨这种做法,今后对降价大战背定会慎之又慎。国内主流车厂的中外投资方,不是政府,就是世界汽车巨子,在市场规模无法突破的情况下,谁也不愿自减利润或做亏本生意。像吉利这样的私人投资,靠频频降价闯荡车市的举措固然起到了市场泥鳅的作用,但自毁品牌不说,自身能撑多久,很让人怀疑。
勿用置疑,明天的车价背定会不断探底,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但不该是今天不买车的唯一原因。中国电信业比汽车有更多的降价空间和降价条件,但电信没有结束垄断、暴利和不合理收费之前,难道我们现在就不打电话了吗?当初,电话、煤气都要初装费,大家不是还抢着付钱呢?至于电脑降价的速度,绝对值可能比汽车还大呢,更不用说百分比,难道我们现在买“奔4”就算是不“理智”消费吗?
期盼车价“高台跳水”,感情用事的成份似乎很大,却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想法让汽车生产厂受害不浅,而消费者也不会得益。因为人人持币观望想它跌,车价就越没有跌的理由(和基础),这同股市上的现象颇有些相似。可见这么说,我们今天买车是为明天能买到更便宜的车创造条件。想想看,彩电、冰箱、洗衣机的价格是我们持币待购换来的吗?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诚恳地指出:买汽车这个事和汽车关税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因为关税在整个汽车购置费当中,实际占很小的一个部分,还有增值税、消费税、购置税,然后你还要考虑存车的问题,考虑搞保险的问题。所以,你买不买车,要考虑很多的因素。
我们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发育起来,并不是什么降价都得同WTO沾上边。像近日中外品牌背投彩电大降价,恰逢中国获准入关,于是许多媒体将之与WTO联系在一起。难到中国不入世,背投彩电就会免掉此次降价大战吗?其实,中国家电市场的降价大战由来已久,消费者早已司空无惯,何必一定要将降价与WTO硬扯在一起。同样,WT0是会影响汽车价格,但降税的作用不该被夸大,汽车的降价和汽车消费的兴起并不全仰仗WTO。如果有实际需要,什么时候买车都不算早、都不算傻。张云
新民晚报
|
相关文章 |
明年关税下调 进口车赔本抛售(2001-12-11 15:12) |
今天入世 汽车享受十项利好政策(2001-12-11 11:58) |
未入世已先“接轨” 买车还要再等吗?(2001-12-10 14:00) |
失去保护的中国汽车该怎么办?(2001-12-07 11:19) |
吉利汽车价格低的秘密(2001-12-06 12:32) |
把握市场走势 入世不是降价的临界点(2001-12-06 09:15) |
外经贸部官员透露中国汽车业入世后各方面承诺(2001-12-04 09:26) |
WTO全关注:车过“关”后必有路?(2001-12-04 0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