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别把吉利往死逼 | 近日,偶然见到一本新闻杂志的“封面故事”讲的是吉利造车。看过后的感觉,用时下一句时髦话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记者是在写报道还是写小说。
文章讲,李书福到机械部请求批准生产摩托车,“大门进不去,只好隔着门,跟门里面一个扫地的人对话”,“听说是来申请生产摩托车的,这个扫地的人把李书福奚落了一阵子,挡回去了。”只要到原机械部去过一次,就知道机械部所谓“大门”,是个十几米长的“城门洞”,门外几米处有武警站岗,不允许任何人停留,根本不可能“隔着门对话”。此外,有谁在上班时间见过国家部委门口有扫地的?门口扫地的人也敢当家做主,那到底是国务院的部委,还是乡政府、村委会?
据我们所知,为了取得生产汽车的目录,吉利花几千万元收购了一家业已停产的汽车生产厂。但是文章的作者,却把它说成“李书福为了获得造车的权利,其公关费至少以数千万元计”,还特别强调这是“某位自称了解内情的人士”提供的。在今天,“公关”一词的特殊含义不说自明,如果这位“了解内情的人士”所言是真,是否应该查一查“有关部门”出了多少个巨贪?是不是还应当追究一下李书福的行贿罪?
对吉利、对李书福,这家杂志的记者穷追猛打,愣往墙角逼,死活让他明确表态:永远不与外商合资,也不进国内大企业集团,让他自己把合资、合作的路完全堵死,将来想改口都没法改,这不是眼睁睁地把他往死胡同里撵、火坑里推吗?今天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了,汽车工业更是个全球化的产业,完全“独立”地发展汽车工业,不要说为一汽、东风、上汽力所不及,连年产200多万辆的克莱斯勒、日产公司都扛不住,却要吉利稚嫩的肩膀去独撑大厦,不是热昏了头是什么?
以为汽车工业发展了100多年,已没秘密可言,因此“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成熟”,正是汽车工业的“可怕”之处。如果真的还有个秘密,“一不小心”被你发现了,也许你就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但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靠的是规范化操作,拼的完全是实力,侥幸则与成功无缘。
我们最早听说的李书福,被描绘成一个十分狂妄的人。但是经过接触,觉得并非如此。虽然进入汽车行业不久,李书福对汽车却有较深的理解。他再三要求只是给他一个“失败的机会”。因此,当一些人对吉利造车大张挞伐时,我们站出来公开肯定吉利的创造精神,但是我们看重的是它的所谓“鲶鱼效应”,想通过提倡竞争,激活车界一潭死水,仅此而已。可是当年那些对吉利造车嗤之以鼻、极尽嘲笑、打击的人,今天却捧吉利为“中国的丰田第二”。在他们眼里,一汽、东风、上汽等中国汽车的骨干大企业,统统没戏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只能指望吉利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到底是在自欺还是欺人?
现在有人认为,吉利的危机全部来自“生产权”,只要上了“公告”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认为,问题恰恰相反,“市场禁入”,吉利也是受益者,因为那时吉利毕竟有了“6字头”的生产许可证,更多的也许是更强的竞争者,被挡在了门外。所以,放开是竞争的真正开始。我们认为吉利的希望在于吸引人才和拥有知识产权,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技术队伍。虽然天下的汽车都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发动机”,但是加入WTO后,车型并不是可以随意模仿的。吉利现在需要的是头脑冷静,脚踏实地,该联合就联合,能合资就合资,目的就是把企业办好,而不是去当“烧包”。
鲁迅先生说过,杀人有两种,一是骂杀,一是捧杀,我看有些人对吉利是兼而用之。(作者:程远)
经济日报 中国汽车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