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usiness.sohu.com/images/pixel.gif) | 网友点评:车价合理化是市场繁荣的必由之路 | 各类媒体总有一些人鼓励大家立即买车。我愿意相信他们不是——至少不全是象网友李虹说的“整个一厂商托儿”。但我更相信这种“鼓励”不仅在理论上是短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徒劳的。因此,就厂商而言在这方面的投资和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买卖是双方的行为,双方心理、实体上的双赢是买卖成立的唯一基础。当然,这里讲的是公平的买卖行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汽车买卖充其量只达到了心理上的双赢(源于购车者的麻木),在以经济指标为依据的实体方面是没有公平可言的,闭关保护、公费购车,关心买卖的公平问题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了。而今天则不同,百姓、法人购车要自掏腰包、独立核算了。大凡买车者也都是有头脑的人,几声“号子”是不会让他们头脑发热的。这也正是“号手”们吹破了腮,车市就是不热爆的原因之一。
我不反对就个体的阶段性而言,WTO与买车关系不大。但就整体而言、就汽车工业而言其关系重大!另一方面“关系不大”并不是“没有关系”。可以说,没有WTO就没有今天的汽车普及趋势;没有WTO桑塔纳就不可能在今天降至10万元!
车市的兴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买方,在买车、养车、服务和上路等问题中目前买方考虑的首先是车价问题。一部在国外买万巴美元的车国内买到15--20万人民币,在一个人均收入远不及他人的地区,这样的价格怎能使市场火爆?另一方面是卖方,依靠国家的保护和政策倾斜长期赚取高额利润,并使此利润堂而皇之的消耗在多余的运行阻尼中,甚至形成滋生臃肿与腐败的土壤。这样的情况对企业来说便形成了再高的利润也难以启动再生产的结果。当然,降价更是深深的切肤之痛了!
鼓励他人买车者总认为民众在“持币待购”,于是便常以智者的身份和口吻对他们苦口婆心的教育一番。厂商或许满怀希望,但民众却无动于衷。其实,这里可作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我们城镇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10万元以上的话,买车的事还用我们费口舌吗?目前的情况是:广大民众“待购”但未“持足币”,从“口粮”里挤出的“币”是不会轻易出手的!
我不同意拿汽车与以往的电话、煤气消费相比较的观点。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话、煤气已成为生活的必须,而汽车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另一方面,旧体制下垄断部门对百姓消费的落后的、不公正的待遇能够作为新体制下百姓应当继续接受不公正待遇的依据吗?“我们今天买车是为了明天能买到更便宜的车创造条件”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逻辑,难道民众想买便宜车就必须先尽供养造车厂的义务吗?与其这样,倒不如号召拟买车族先每人捐资两万元,待造出便宜车再去买好了!!!
随着入世的到来,民众的心理和意识已今非昔比,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汽车消费象早期的彩电消费一样,该买的、能买得起的是不会有太多犹豫的;不急需、经济条件不成熟的自然要等待进一步降价。汽车价格的合理化和国际化是其市场繁荣的必由之路。(摘自本网Talkshow,作者:网友yz) 中国汽车新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