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之后看上海车市 |
前一阵子各汽车公司都采取降价措施,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可一个多月过去了,结果出人意料,上海车市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火起来,原来的市场规模反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萎缩。往年春节前应是汽车销售的旺季,销售量比一般月份要多四到五成,而去年底降价之后,情况好一点的公司同一般月份持平,一些不理想的经销商卖车还不到平时的七成。
降价后市场反应较好的主要有两种车:别克G和夏利2000。别克G型车价格由原来的28.8万元降到25.8万元,市场反应比较热烈。公司甚至宣布,该车型在上海市场已经“脱销”。从配置方面看,虽然降价3万元之巨,但并不减少任何“软件”,相反还在原基础上有所改进,如原车中的地排档被改为高排档,加装CD唱机等,市场热销是对这种策略的认可。尽管有传言说上海别克G型车有意营造过“市场饥饿”的氛围,但不管如何,在众多降价车型中,G型车是最成功的一款,仅上海名流一家销售公司日销量就稳定在10台以上。
夏利2000热卖关键在于它降得“早”、降得“巧”。该车在上海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赛欧,原来价格和赛欧差不多,虽然外观上略显个性,但性能上并非赛欧对手。这次夏利2000率先从11.98万元降低到9.7万元,进入10万元“录取线”,很快抢占了市场。该车型在春节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抢购局面,现在上海已基本没有现货。但夏利2000在上海销售的绝对数量毕竟较少,在汽车销售总盘子中所占的比重很有限。
以上是降价成功的两个“特例”。除此之外,其它车型目前都还没有取得降价预期效应。上海大众系列轿车平均降了7000多元,但市场反响并不十分强烈。上海消费者对桑车还是有感情的,但上海大众由于降价最晚,可能失去了最佳时机,因此同比的销量增幅不大。捷达车平均降了7000元,但一些销售商反映,销量还不到平时的三分之一。金杯销售商也说,金杯降了1000多元钱,却只有副作用,反而不如原来卖得好。另外一些车如悦达降8千元,海南马自达323降2万元,奥拓、羚羊、富康、吉利都不同程度降了价,销售却几乎没有起什么“蓬头”。降价车没有“崛起”,“无意中”却削弱了未降价车型旺销的势头,原本被人看好的广州本田和上汽奇瑞,近来的销售势头也平平。
上海的汽车经销商们历来在全国以沉着著称,现在面对市场疲软状况,也有点沉不住气,老总们见面时一聊到车就愁眉不展。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汽车这行业现在没办法做了。”特别是主销外地产车型的销售公司,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些。众所周知,上海人对桑塔纳系列和别克系列最有好感,不仅是因为多年积淀的感情在内,还因为他们在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方面做得最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销外地车本来就难,现在又多出降价这档子事,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汽车制造商又不愿单为上海市场制定特殊政策,生怕影响全国的销售量总盘子。销售商们感叹,现在只好等市场“康复”了。
出现以上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从经销商的切肤之痛看,他们最反感的是媒体过度炒作。媒体这两年对汽车产业特别关心,采访也特别卖力。他们去生产厂家挖新闻,一旦旁敲侧击获取某些公司今后若干年的车型计划,或是若干个月后才准备实施的降价计划后,就会急不可待地公布于众。经销商们认为,这对于整个汽车销售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利。受这些“新闻”的影响,消费者苦等所谓的新车型,却不知该项目此刻还尚未报批;而等待的所谓降价,这时却还只是企业老总心里八字没一撇的提案而已。
轿车降价后,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这与过度新闻炒作也有一定关连。许多销售商都曾碰到顾客询问:“波罗有卖了吗?长安和福特合资的新车有了吗?中华轿车有了吗?”被告知没有后,他们会问:“报纸上说已经开卖了,你们专卖店为什么还没有?”在一家奇瑞经销店,有许多已付定金的客户经常来问:“报上说奇瑞会降价,今天降价了没有?”连付了定金的消费者尚且如此犹豫,何况那些只是准备卖车的潜在消费者呢?往年大年三十照样有人买车,而今年很早就连询价的都没有了。经销商们认为,这同媒体不负责任地乱炒猛炒大有关系。不管此说是否属实,本刊还是善意地提醒采访汽车产业的同行们:请握好你手中的笔吧!
解放日报
|
相关文章 |
北方市场春节无休人气旺(2002-02-25 09:49) |
一月车市真火 最高一天征车购税1150万(2002-02-22 15:02) |
讲述京城车市“春天里的故事”(2002-02-21 18:58) |
车价趋稳 三四月车市将迎来消费高峰(2002-02-21 14:38) |
四大因素制约汽车市场消费增长(2002-02-20 09:19) |
消费心态越来越理智 马年车市热申城(2002-02-19 08: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