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和车迷沉浸在丰田两则不良广告的愤怒声讨中,却忽略了另一家日本汽车公司CEO对中国汽车业的直言评价。从某种程度说,这一评价听上去更刺耳,更难于接受。
日产公司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称,外国汽车厂商提供的技术在为合资工厂“添加价值”。而与此相对比,当前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除了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亚洲华尔街日报》援引戈恩的话说,中国合作伙伴在与外国汽车制造商成立的合资公司通常持有50%的股份,这是日产汽车这样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所付出的代价。他说:这一结构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将不会长期维持,中国合作伙伴必须开始为合资工厂增加价值。
“成本杀手”戈恩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位明星,对“国企”式企业的起死回生是其长项。但是对于他直言不讳的风格中国人还知之甚少。日前在东京车展期间,世界汽车巨头峰会,推选通用的瓦格纳为当年最佳企业管理者,戈恩却不买账,声称此荣誉非他莫属,并抵制为此举行的晚宴。
细细品味,戈恩对中国汽车业的评价中有无奈、有责备,也有期望。他刚刚完成的一项“创举”是从刚刚脱困、现金流极为紧张的日产公司拿出10亿美元,投在“中国汽车业规模最大的合资项目”――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将这个巨大积弱的老国企通过资产重组推上现代企业的重生之路。此举不但是戈恩职业生涯的又一挑战,而且是没有退路的背水一战。因此按照以往的定向思维,把戈恩对中国汽车业的批评视为“恶意的蔑视”而穷追猛打,似乎难以立论。
合资企业太习惯给自己评功摆好,自说自话;外国投资者也深谙中国人面子第一,对中国媒体谈及合资伙伴在言语中也往往调上蜜糖。因此中国汽车业和媒体渐渐失去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戈恩的直言不讳也许会让我们思考:中国汽车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是否仅仅因一纸合资合同就弭平了几十年的差距吗?如果国家没有诸如审批制度、中方股比不低于50%、地产与进口汽车销售渠道分离等保护伞,没有中国大市场的准入诱惑,世界汽车巨头们还会花十亿美元巨资买一张进入中国的“门票”吗?我们的资产缩水、管理粗放,长官意志,政企不分的“国企病”还企望外方投资者击掌叫好吗?应该说,“除了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知耻近乎勇"。我们难得碰上一个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戈恩。加上那些限制词,戈恩没有贬低中国汽车业。
同样发人深省的是,外国人告诉我们,中国今年已经是第三第四大汽车生产国。让我们兴奋莫名,可是在国外看世界汽车产量排名,都是以品牌为归属,(大众归德国,通用归美国,丰田归日本)中国的排名只是在10名国家之外的“其它”中。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李安定一周车事点评”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观点系作者所有,与搜狐汽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