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任何公司不愿意见到的,但又有哪些法人能逃得掉?!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自然再好不过,但终有疏漏之处。既然危机事件突然显身,那就要兴奋起来,召集相关人员,启动危机处理小组,集体研究事件的起因、现状、发展态势,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关应对措施。
现有的汽车维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各种类型的失误、疏忽、遗漏,试问哪个服务站(维修厂、4S店或其他)没有发生过?大大小小,屡见不鲜。处理得好,润物细无声;处理不当,闪电交加,雷雨冰雹。一般情况下,前者发生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后者,以至于维修服务管理者们经常处于半睡半醒或麻木“不仁”状态,一旦危机显身,总是被打的措手不及。
透视现状,在危机管理方面,许多厂家给予销售服务商的指导,要么没有,要么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可行性;至于销售服务商,由于自身危机管理建设缺少原动力,内部高层的支持,专门人才的紧缺,资金的受限,培训项目乏善,缺乏入微关注等众多因素影响,致使公司配套措施与正规化管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补课,那就要先打通老板这一关,因为这一切都以持续发展为基础,如若老板一味讲究短期效益的话,危机管理体系建立源自内部阻力必将成倍增加,甚至呈现“先天性不足”。
200X年X月X日,某服务商在一家媒体上见到一篇有关其负面影响的,剑锋已直指鼻尖,事情极为严重,这引起了公司上下的极大关注。当天,作为客户关系部经理,泰勒马上向总经理汇报,简要地说明问题严重性之后,紧急召开由总经理、站长、技术总监、服务经理、法律顾问等构成的危机处理小组,就此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以求快速且有效扭转不利战局。
为搞清楚事实真相,泰勒经理仔细查询了该车主的几次维修保养单,逐一认真审阅了每次的维修项目,找到几个不合理之处。针对这些疑问,泰勒向服务经理及技术总监征求了相关意见,果断地确认事件的责任为公司一方。
调查表明,此次事件乃为作业过程中对细节的忽略而引起,车主在店内进行15000公里的项目保养, 期间维修工在加固某一关键零件时拧过劲儿,但未及时检测到,然而却恰恰被这一小小的失误侥幸地蒙混过关,这就为车辆日常驾驶埋下了隐患。几个月后,遗留问题弊端终于暴露,导致车辆驾驶过程中XX报警以至死火后无法启动,拖回服务站检修,但仍未彻底解决,毛病依然并殃及到极为重要的部位。就这样,细节上的一时忽视酿造了一个大错误,某些管理环节的隐瞒实情未报,导致事态恶化,以至于车主为之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总经理严正声明,既然责任已确定,问题是我们造成的,那就不要逃避,不能由于一块臭肉(具体细节上的失误)坏了满锅汤(公司的信誉),马上着手部署任务,兵分两路,双管齐下。一方面,服务经理立刻与车主预约时间,亲自造访面谈并协商解决方法;另一方面,泰勒主动与媒体联系,澄清事实的同时,根据服务经理与车主的协商结果,马上组稿,针对这一事件客观而公正地予以表述,并真诚地表示公司愿意对由此对车主造成的全部损失给予补偿,认真吸取这一沉重的教训,加大相关方面的管理力度,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为表决心与信心,如有将以两倍的资金给予赔付,欢迎举报,并公布了总经理手机,可随时向公司最高领导投诉。
针对这一危机,由于公司的快速而果断的处理,不利“思潮”得以及时遏制,该事件方可暂告一段落。
表面上,外界压力减轻了,而内部管理压力相应上升到非常紧迫的地位。为此,总经理召集全体员工会议,对这一事件首先做了自我检讨,并对自己主动处以2500元的责任罚金,随后追究站长、服务经理、技术总监甚至具体到维修工当事人的事故职责,分别处以1500至500不等的罚款,同时向公司公开做检查。
为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注重细节,着手执行力的打造,严抓监管工作,公司广泛征询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一套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细致的管理办法,并提高了主管级人员以上走动管理的频次,增强现场管理效果,发现问题,马上处理,拖延者将承担由此所造成后果的主要责任,同时鼓励员工积极提出改进建议,每月、每季度、每年都将进行相应评比,优秀员工有机会获得贡献奖金(或奖品)、旅游、外派培训等多方面的奖励。
另外,以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突袭为目的,公司内部成立“矩阵式”的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启动程序、流程,确定各职位的责任与分工,坚持“组织灵活、有效预防、准备有佳、启动快速、处理有效”原则,防范于未然,退一步讲,即使危机突发,也要有能力将其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反,如果公司没有人受过危机处理的系统性培训,方向掌握不准,火候把握不好,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第三方所利用,加以多翻炒作将事件升级,甚至被搞得身败名裂,这已无需证实,因为国内的一些“经典”失败案例早已给了我们极高的警视。
PS:危机处理的忌讳:惟利是图(有形)、毫不理会、隐瞒事实、推卸责任、据“理”力争、敷衍了事、口径不一、故意拖延、以“不变”应“万变”、消极应付等等,汽车销售服务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