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罗仁基撰写的文章,评析北京交通的拥堵现象。文章指出,交通拥堵不仅因为机动车快速递增,还因为开车人和行人违章。试想北京的司机和行人个个遵纪守法,再堵的路段也会逐渐自然缓解。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小汽车强行并线、大公车违章挡道,使本来就糟糕的交通雪上加霜。
不管你是不是北京人,也不管你是哪国来的游客,只要你在北京呆上一周,就会体验到北京交通的拥塞,亲睹二环、三环乃至四环“露天停车场”的壮观。
尽管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改、扩、建”道路工程,但收到的效果人所共见,难以乐观。
其实,道路的拥堵表面上是一个交通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以“车的数量、路的设计、人的素质”为链条的综合问题。
秋末冬初,北京市区明显比年初更加拥堵,上班族比过去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针对交通拥堵的恶化情形,出租车司机首先抱怨:车太多了!的确,2005年1至9月北京新增机动车近27万辆,其中仅6至9月就增加了12万辆,以平均每天1000辆的速度增加。
回想北京的“交通史”,2003年8月4日应该是个里程碑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市交管局发布信息,北京市第200万辆机动车拥有者产生了,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在这200万辆机动车中,私家车达120万辆,而且全市机动车目前仍以每月3万辆的速度递增,其中仍以私家车为主。进入汽车社会,使北京早已拥挤不堪的交通更加不胜负荷,从普通市民到一市之长现在都为“行路难”而头痛不已。
那么什么是北京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呢? 是车的数量多吗?有些人马上反驳: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城市汽车拥有量指标比北京高出5至10倍,但交通却远比北京顺畅。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只在汽车的拥有量,而在于路况和私车的使用频率。
路和车似乎是问题的两面,有时纠缠不清,但对于出行者来说事实就摆在眼前:高峰时段,二环建国门桥下、三环的六里桥下,永远是“慢三步”的节拍;而三环赵公口、劲松等出口,永远是拖着尾巴的长龙。
有人会反问,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面积大都与北京相当,而汽车保有量却是北京的两倍以上,甚至更多,为什么不像北京这样堵车呢?除了科学的管理等方面外,北京城市交通规划本身是否先天不足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交通的发展既有成长的烦恼,也有规划的隐忧。
人的素质和心态影响交通
国外的街区是方方正正的,道路呈“井”字型,四通八达,直来直去,而北京的是同心圆,迂回路多,复用集中。另外,北京市区道路密度低,分别为大阪、东京、纽约、巴黎、伦敦这些国际大都市的9.37%、8.89%、16.7%、11.1%和17.8%。
车是人开的,路是人造的,人们的素质与心态直接关系着这个问题的走向。试想北京的司机,行人个个遵纪守法,再堵的路段也会逐渐自然缓解。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小汽车强行并线、大公车违章挡道,使本来就糟糕的交通雪上加霜。
有学者分析,城市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功能紊乱,功能紊乱导致人们心态失衡,(这包括决策者的随机性和当事者的随意性)反过来更加剧了城市结构的不合理。
北京的交通拥堵,不仅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也影响到一个首都、一个国家的形象。目前,2008奥运已进入倒计时,人心向往,如果不能科学地解决,势必会继续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难道北京可以富裕,却承受不起富裕文明的象征吗?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