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认为是豪门奢华婚礼的为期30年的沃尔沃-中国重汽合资项目,在婚期的第二年便亮起了红灯。
双方此前为之准备的时间长达九载,最终在中国重汽所在的山东省政府高层的直接助力下才告促成。然而,2005年下半年即已传出项目尴尬的消息,及至2005年年底,沃尔沃亚洲区常务副总裁又主动发布了消息,宣称解除与中国重汽的另一个合作项目——发动机项目。
此时,印有“潍柴停止向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
新闻的报纸尚是墨迹未干。关于中国重汽与同门企业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正喧嚣尘上。而身处旋涡中心的中国重汽,正在一心运作香港红筹。
“香港上市是中国重汽近一年来的心病,全公司都向这倾斜。为了财务报表更加好看,在争利时甚至不惜绕过市场规则,结果是合作伙伴难以容忍,现在几成四面楚歌。”近日,一位身处其间的知情人士方纲(化名)对记者透露。
狂“涮”沃尔沃
此前媒体报道,沃尔沃大中国总裁兼CEO吴瑜章高调知会记者,沃尔沃已经正式致函中国重汽和一汽,解除三方之间的发动机合作项目。
吴瑜章说,“发动机项目本来是为整车合资公司配套所建,一个发动机厂只有销量在5万台以上才能赚钱,但现在华沃的月销量只有100来台,我们觉得建这个发动机厂完全没有必要。从全球范围来看沃尔沃的发动机只会为沃尔沃的车配套,不会为我们的合作伙伴配套。”
沃尔沃原本对与中国重汽合资的华沃卡车公司充满希冀,这是其领先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手们的重要一步。然而,尽管有了山东省高层领导的直接参与,但华沃卡车却没有为“红娘”赢得面子。
华沃卡车成立于2003年,双方合资期为30年,总投资额为16亿元人民币,双方出资各为50%。设计纲领为每年2500台,但2004年10月开始全面停产,虽然两个月前恢复了生产,但年产量不到200辆。与此同时,中国重汽的借助沃尔沃技术推出的自有品牌“豪乐”销量已达到上万辆。
不久之前,“豪乐”还举行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宣传其一年来的良好业绩。而中国重汽原本将其命名为“豪沃”,后因沃尔沃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沃尔沃认为,中国重汽自己推出的价格相对较低的“豪沃”是在透支“华沃”乃至“沃尔沃”的招牌,同时也是对“华沃”产品的竞争。
这个结果令沃尔沃感到受到了愚弄,吴瑜章说,“我们把水库建好了,却发现水没引进沃尔沃,却到引进了别人的渠。”
方纲认为,由于沃尔沃心生芥蒂,中国重汽又一心二用,华沃公司的前途很不乐观。一个相关事实是,在中国重汽制定的整体上市方案中,其拥有的济南华沃被排斥在外,留在了存续资产中。
“沃尔沃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恼火,当即就通知中国重汽,解除发动机项目合作的协议。”参与中国重汽上市方案的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济南华沃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中国重汽本身也不看好这个合资的整车企业的前途。
有消息透露,在收到沃尔沃的通知后,中国重汽并没有向当地主管部门如实汇报,只是称沃尔沃解除的是与一汽的合作。
杭发事件真相
“沃尔沃在这个当口宣布和中国重汽分手,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直到杭发厂事件曝光后,沃尔沃才发现中国重汽已经悄悄地建成了自己独资的发动机基地,在与沃尔沃的合作项目上明显没有诚意。”方纲告诉记者。
杭发厂事件是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矛盾公开的导火索。围绕中国重汽行为的合法性,双方各抒己见。
2005年10月底,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突然造访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宣布免去刘新华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厂长、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同时“中国重汽接管杭发”。
“当时杭发厂员工与马纯济一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数百员工围攻了想进厂的马纯济一行。”刘新华对记者说,“因为中国重汽的做法不但违背相关的协议,而且也有违其作为大股东在潍柴动力香港上市时对投资者和香港联交所的有关承诺。”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4年2月,潍柴动力公开募股时,中国重汽曾承诺不会从事与潍柴动力有竞争的业务,由于杭发的业务与潍柴动力重叠,同意将其股权向后者出售。虽然潍柴和杭发都是中国重汽下属子公司,为其供应发动机,但在潍柴动力风风火火成为“最牛港股”的2004年,杭发却陷入了经营的泥潭。
“当年1-9月,中国重汽一共采购了3万多台发动机,杭发的只有1500多台,其余的都来自潍柴,因为杭发的发动机质量根本不过关。”
记者查阅当时潍柴动力发布的公告发现,早在2004年9月27日,双方就签定了《中国重汽集团与潍柴动力收购杭州发动机厂的框架协议》按照这份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决定,由潍柴购买杭发资产,随后潍柴向中国重汽支付了8000万元的定金。按照这份协议,潍柴动力对杭发厂的收购已经进入法定程序。
刘新华的免职被认为是没有听马纯济的“招呼”。“10月初,中国重汽为了章丘发动机厂试车,想从杭发厂拉走100台发动机毛胚,遭到了拒绝”。
“当时一心为的是维护杭发的利益,想不到维柴动力居然也维护不了法定的利益。”谈到被免职,这位杭发厂原厂长抱怨说。
在杭发的一位高层看来,后来所谓中国重汽同意潍柴托管杭发还有更大的“阴谋”,“其目的是掌握维柴技术”。因为在托管之前,中国重汽已经秘密地在章丘新上马一个发动机生产厂,生产的产品正是现在潍柴和杭发的主打产品斯太尔WD615发动机。
“我们直到2005年4月才知道中国重汽在章丘有个斯太尔发动机厂,而他们对省里的汇报说是一个和英国合资的90马力以下的小功率发动机项目。”
潍柴的一位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在失去了杭发后才发现,被自己输入技术后救活的杭发,竟然成为了中国重汽章丘发动机厂输送技术人才的摇篮。
“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前述杭发厂高管说,潍柴一直没有安排在杭发厂生产过280马力以上的车用发动机,杭发厂至今没有掌握潍柴动机的核心技术,“所以现在杭发生产的发动机质量问题不断”。
杭发厂事件以后,山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立即介入调停,敦促双方“从山东大局出发”。不过,中国重汽却在此后停止向潍柴支付货款。“以前都是一月一结,但这次中国重汽却开始拖欠9月以来的欠款,已经达到了3.5亿元。”潍柴人士透露。
反被聪明误?
方纲对记者分析,“中国重汽之所以主动拒绝潍柴,是因为它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在中国重汽内部的一份文件中这样描述即将到来的2006年:杭发提供3万台发动机,章丘工厂作为补充,产能为2万台。根据预计,中国重汽2005年的整车销量就是在4万台左右。如此算来,在拿到杭发之后,中国重汽已经在发动机配套厂家名单上把潍柴悄然删掉了。
根据记者得到的消息,杭发原来生产的“潍柴”牌发动机已经易名为“中国重汽”牌。
由此,纯粹从商业角度而言,中国重汽显然达到了目的。但市场分析人士却认为,这个算盘未必精明。
“潍柴入主湘火炬后,基本控制了国内最为优秀的零部件产业平台。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掌握着斯太尔发动机重要零部件的进口代理权,使得杭发无法拿到发动机的进口部件,必然导致其产品质量的下滑。而中国重汽没有优秀发动机支撑,再加上其合资发动机项目遥遥无期,使得其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都处于被动状态,必然导致品牌形象受损,缺乏市场后力。”
由于杭发厂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潍柴动力是香港上市公司,实际上,二者之间的纠葛已经被国际投资机构悉数看在眼里。而这或许会对中国重汽的红筹上市埋下隐患。
“在杭发事件上,中国重汽已经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肯定会被监管机构发难。”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吕爱文分析说,秘密上马的章丘发动机厂可能至今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还是个“黑”项目,也有一定的政策风险。
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建汽车用发动机生产企业,必须“由省级政府投资管理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但山东省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证实,没有接到中国重汽申请建设章丘发动机项目的资料。
另外,根据山东省国资委出台的《山东省管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省属企业单项投资达到企业资产10%以上或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核准管理。按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国重汽新上的发动机项目总投资至少要在15亿元以上。
“我们不知道中国重汽的发动机项目,即使它报上来,我们也不会批准。这是在搞大而全嘛,有悖全省的汽车产业布局,属于明显的重复投资,尤其是在现在重卡行业低迷的时候。”
山东省国资委规划发展处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中国重汽目前的净资产约为12亿元(不包括潍柴),而其贷款却高达45亿元,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资金链处于紧绷状态。为了营造良好的业绩氛围,中国重汽今年4.5万辆卡车产量中,有5000辆左右滞留在经销商环节,但在中国重汽的报表上却已经完成了销售。据说,济南当地的税务部门对此颇有微词。
作为潍柴动力的董事长,谭旭光在一系列事件之后均没有表态,在记者多次联系后,谭表示不愿意谈论具体事件,只是表示“潍柴肯定会按照山东省政府的要求行事,从山东重卡行业的大局和中国重汽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处理问题”。对于媒体关于“潍柴动力欲用停供发动机的方式置重汽集团于死地”的猜测,谭反问本报记者“这是赚钱的买卖,为什么要主动罢手?”
接近谭旭光的有关人士也有相同的说法,“如果潍柴真的要‘制裁’重汽集团,完全可以让陕西法士特齿轮停止向中国重汽供货,法士特齿轮在重卡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比潍柴还高,更具杀伤力。”(012353)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