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伊始,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汽车江湖,似乎变的有点诡异难测。各大门派掩着独门秘籍迟迟不肯真面目示众,坊间的传闻却成了当下的信息主流,让诡异的江湖更显得扑朔迷离。
似乎神秘成了新年汽车促销的独门绝技,然而,在经意与不经意间,那些闭关修炼的独门杀技,总是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形下,示人以或真或假的“庐山真面貌”。
2006年2月18日,在中国传统春节的爆竹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一直引人瞩目的东风雪铁龙新车在深圳举行了其新车发布会。这款在全球投放、中国首发的新车终于正式亮剑江湖。
在此次发布会上,除新车首次亮相外,东风雪铁龙出人意料的亮招三式:新车的中文名称正式命名为“凯旋”;解密凯旋的主要配备和参数;宣布凯旋全面接受市场预定并公布了价格区间。
东风雪铁龙一向沉稳,武功当属中下盘路子,以小富即康(富康)为功夫基础,行走汽车江湖十数年于不败。此时,蓦然出招,直指汽车江湖盟主地位,看似招招平稳,无出奇制胜之意,然而,在刀光剑影之中,我们似乎又看到法兰西浪漫舞步下,深藏着中国传统武技的剑剑杀机。
一剑 自主产权
神龙开始凯旋项目是在2002年。当时神龙只有一个生产富康和爱丽舍的平台,无法大规模生产中高级轿车。在2003年与PSA集团合作升级之后,凯旋项目立项,当时的构想是不照搬雪铁龙成熟车型。因为雪铁龙成熟的是两厢车,让中国用户接受一个两厢中高级轿车相当困难;如果做三厢车就会走到C5上去了,所以在造型上神龙决心重做,做一个属于东风雪铁龙的中国造型。
“凯旋”的造型出自全球名家平尼法利纳。所有造型的构想和原素由神龙方面提出要素、要求和菜单,由神龙、雪铁龙和结构设计团队三方共同在欧洲完成。由于贯彻了同步开发的设计管理程序,有20多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主要是中外合资零部件供应商,如东风伟世通等)参与了新车型结构设计。到2004年,“凯旋”造型孕育成熟,结构冻结,进入产品工业化排产的进程。
由于研发费用是中方持股50%的神龙公司投入的,所以,无论在实际研发过程中的作用上,还是“凯旋”除底盘部分的外观上,神龙都具有明确、法律界定的知识产权。据了解,神龙公司据此和雪铁龙公司订有协议,若“凯旋”在全球除两家公司直属分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生产,将付给神龙相应的专利使用费。
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角度讲,一旦法方在他国生产凯旋并投放市场,反过来要向中方交“技术创新费”,谁能说,这样的创新不是自主创新呢?!谁能说,凯旋的创新模式不是成功的呢?!谁能说,在凯旋的设计中没有中国的DNA呢?!
在国内汽车工业自主知识产权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凯旋挟自主产权之剑势直指相对于对中方严密设防的日、韩汽车企业,可见,其势凶猛,一剑致命的的动机昭然若揭。
二剑 全球投放 中国首发
这款计划全球投放、中国首发的新车的到来,表现出雪铁龙在中国市场上不断增强的雄心,同样是东风雪铁龙品牌的产品系列向高端发展的力作,更是不断生产精品、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品牌扎根中国市场的又一成功典范。
在中国汽车的江湖里,我们听到太久的是,二战时期欧美过期车型横行几十年;我们看到太多的是,侥幸有一款与欧美市场同步车型在国内上市,便妄自以为世界汽车工业重心已经倾斜。
东风雪铁龙凯旋轿车,是神龙公司中高级轿车的开先河之作。这一款车是神龙公司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作品,同时是中法合作的一个结晶。神龙公司在这款车上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在工业化、商业化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产品的研发阶段,针对中国本身的特点,比如道路、油品、气侯条件、用户习惯,还有客户的审美喜好等等,中法两国的技术专家对产品都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技术和造型方面的一些改进和试控,确保这个车型技术最先进、性能最优先,充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要。
终于,有人站出来,为中国消费者的需要费劲心机了;终于,有车产出来,以中国为首发了。我们更相信,这是欧美过时车型在中国倾销的终结,更是以中国市场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开端,是第一次,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