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再涨、新消费税率普遍提高、产能扩张受束缚,车企盈利能力经受新一轮挑战
汽车业或告别阶段性黄金时代
油价昨日又涨了、税率普遍提高的新汽车消费税本周六起将实施、国务院发文正式认定汽车业产能过剩——一周之内,中国汽车业同时受到了三大政策的“洗礼”,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汽车业普遍认为,在如此短时间内受到如此重量级别的政策影响,这在国内汽车业发展过程中甚为罕见。
对此,业内有关分析人士认为,油价上涨以及新汽车消费税的实施,将对汽车消费市场构成较大的影响,车企利润主要来源领域——中高级车市受挑战,车企面对新盈利难题;而国务院正式认定汽车业产能过剩,同时对新建项目戴上自主品牌的“紧箍咒”,企业扩张成本将大幅度上涨,短期赢利前景徒生变数。
而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2月汽车整车业刚摆脱去年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利润同比增长了3.2倍,产销大幅度上涨八成以上。
那么,刚恢复元气的中国汽车业,是否因为上述三大政策的影响而再次裹足不前呢?此前一路狂飙的中国汽车业是否将结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阶段性“黄金时代”呢?
车市增速或不变 需求结构将大变
昨日,国内油价再次上调,再次牵动了广大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油价不断上调,用车成本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购车时重要的参考因素。昨日,一位准备购车的消费者表示,之前已经做好了油价上涨的心理准备,所以他准备在选择品牌时,有可能选购较低排量的车型。有汽车经销商称,从去年“油荒”开始,消费者购车开始把油耗作为购车的重要指标。
一些厂商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油价上涨不会对消费市场产生太大的打击,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将会改变。而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一份分析正好印证了这种观点。这份分析称,去年油价几次上涨后,国内车市销量没有受到影响,但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一品牌低排量车型较高排量车型畅销。
与此同时,在今年前两个月,小排量车异军突起,夏利、QQ等经济型轿车成为最畅销车型。业内预计,小型车的旺销趋势还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除了受到油价上升的心理预期影响外,还受到限小解禁等利好政策的刺激。
从本周六开始,新消费税实施,2.0L以下的轿车消费税没有上涨,且1.0L至1.5L的经济型轿车领域还下降2%,留出了2000元左右的降价空间。业内有关专家预计,私人用车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2.0L以下的轿车领域,占据车市六成以上的份额并没有受新消费税的冲击,而经济型轿车将是下一轮需求增长点。
中高级车受挑战 面对新盈利难题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称,今年车市增长从长期来看不会受到新消费税的影响。但业内认为,随着车市整体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主打车型的排量进一步往下腾挪,车市利润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
据了解,目前汽车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2.0L以上排量的车型,它们的利润仍旧维持在每辆上万元的高水平。而经济型、小排量车由于价格不断跳水,利润只有上千元,而某款畅销的小车利润只有500元,只能靠薄利多销来增收。
但随着油价上涨、新消费税的实施,大排量车将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短期增幅放缓的局面,汽车企业利润也可能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今年前2月,整车利润增长了3.2倍,主要在于车市旺销,尤以中高级别新车需求同比高速增长有重大关系。据分析,中高档车1-2月累计销量为101058辆,同比上升83.3%。而从下月开始,中高级别轿车需求有可能将放缓其高于整个车市需求的增长步伐,随着新一轮促销开始,其细分领域的利润将下降。这将成为汽车企业在扭转去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下,面临的新的盈利难题。
车企产能被调控 赢利前景添变数
而对于一路狂飙的汽车企业而言,目前还将遭到另外一场重大的考验。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确认了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现象,国家发改委将在半个月后出台具体的调整方案。
这表明,汽车企业扩张产能大迈进的步伐将被叫停,而这必将对汽车企业的赢利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目前车企的赢利仍然主要依赖车市产销的快速增长,而在控制成本、挖掘售后产业链利润方面仍旧没有较大气色。一旦产能扩张受到限制,未来数年内,部分车企将可能无法及时满足产销的需求,这将不利于其利润的增长。
而国务院的这份通知对车企具有更大杀伤力的规定是,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还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
由此可见,车企今后扩建新产能时,不能像以往那样把最能赚钱的国外车型随意引进国内生产,而必须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车企产能扩张被戴上了“紧箍咒”。事实上,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汽车企业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车企利润的增长。上周,上海汽车公布了2005年年报,其5年来首次出现赢利下降。有关分析师认为,这主要在于上汽去年在自主品牌等投资建设上资金需求甚大,从而在短期内影响了整体收益。
不庸置疑的是,中国车市在三大政策影响下又将迎来新的一道“坎”。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