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北京要隆重举办一个“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论坛”,感觉历史果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下还在搜狐汽车频道发表了一封致网民的公开信,内容大意是中国汽车必须发展自主品牌,终结全面给跨国公司组装汽车的历史。 随着中央政府表态中国汽车要自主创新以后,自主创新的声音就一边倒地盖过了其他声音,现在的舆论确是有天翻覆的修正。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面对过去由内燃机推动的世界工业革命一百年,所有关注中华民族命运,复兴中华文明的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汽车工业,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0年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要“建造大路(公路),发展自动车工业”的战略构想。快一个世纪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现实仍有指导意义。既然内燃机推动的百年世界工业革命给人类文明带来颠覆性的成果,让五千年文明中的神话故事都得以在现实中展现,比如千里眼,顺风耳,风火轮等等,这些神话故事的梦幻性情节逐渐演变为人类现实生活真实细节时,我们不能不深深感到人类自身创造的伟大意义。
仅仅是一年前,中国汽车舆论界的主流声音并非如此,那些文章现在还能从网站的信息库中找到,那时候主张认同世界工业分工格局,中国人已经失去掌握汽车核心技术的时机,为跨国公司组装汽车已经大势所趋,世界的汽车天下已经属于跨国公司云云,至今那声音环绕耳际。也好,既然认同了中国汽车工业要发展自主品牌,大家都可以坐到北京讨论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发展,或者以当今的流行词“自主创新”来表述。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这股“自主创新”的强大舆论动力推动的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演奏,其中充斥着无比高调的音符,使一场汽车制造的技术性问题意识形态化,那就是“自主创新”的政治正确性。如果认真梳理一下百年汽车工业史,这是一个从发明到渐进性的改良和优化的发展史,汽车的轮子是圆的,机械运动由往复造功转化为旋转运动,从而推动汽车的平行快速移动,这个根本是没有变的,就是说,汽车这个机械,它已经由汽车工业的领先者推动到当代的极高点,像中国汽车企业这样的汽车制造初始起步阶段,最先要落实的仍然是汽车制造的技术消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汽车工业如何精妙一点地做到仿造而不抄袭,在改良优化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或许,我们仍可以玩弄辞藻地将“自主创新”理解为面对自己的旧的制造品,或者是针对合资代工而言,但无论如何在一场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大跃进,其开始在汽车工业界就发生读识性偏离,汽车及一切的机械制造精魂在于它的诚实性,就中国汽车工业现实而言,一方面可以与跨国公司同期投入研究,比如燃料的改变,动力系统的改良等等,但是,中国汽车制造的最重要关键点不在于不能够创新,而是如何给市场提供性能可靠,质量稳定的汽车产品。
如此观照,我并不太认同上海汽车制造厂的收购方式,它可以归入为汽车商业运营范畴,它甚至可以买到非常好的车型并实现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从双龙到罗孚,这种贴牌式的“自有品牌”实现模式,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民族汽车制造的主流。当然,一切都是过程,汽车不会也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手中实现终结,历史的路仍永无止尽地向前伸延。此中,我们也一样看到一汽实现“自有品牌”的过程,他们的过程外人无须废言,即以一款跨国公司成熟车型实现自我改造,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一切人类文明也是人类共同实现的结果。但是,参照其他文明体或者说国家的汽车工业实践,我们不能不将目光移到中国新兴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实践当中。
如上所述,在汽车工业百年之后,谁也无须也不可能凭空创新一种汽车,它只能是在实践中进入改良与优化,就是说不要抄袭痕迹太重,仿照模样制造,其中结合中国的道路、能源结构以及文化审美逸趣设计中国式汽车。我认同的中国新兴汽车企业主要是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力帆,这些新兴汽车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它们的创新优势十分简单,首先他们就没有旧的产品,他们从没有到有,这就占了一个新字。又由于这些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不具有政府给予的与外资合资的条件,没有那样的诱惑,自主实践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当这些企业将本身的弱势转化为优势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2006年第一季度,有奇瑞、吉利两家企业进入汽车产销的前十名!
那么,吉利和奇瑞是否自主创新呢?他们的产品具有何等的先进性呢?业界人士恐怕不大认同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自主创新,所以自主创新带有先天性的缺陷,极易被人解读为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在一个信息全球共享的时代,没有谁会闭门造车,这肯定是一个事实,而当吉利、奇瑞提供给市场的汽车产品获得广泛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认同这是一种自主创新的行为。如果大家都认同中国汽车工业十分落后,在汽车工业起步阶段,必须也必然会产生多种发展模式,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优胜劣汰,这也是市场经济及经济生态的必然法则,这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想象的空间。
问题是随着政府的高姿态进入,中国人必须寻找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到如何造汽车,那其实是工程师们的事情,是拿一款车来全面改良,还是仿照设计逐步优化,只要在法律上不被人抓住剽窃知识产权就可,这是一个底线,其实这些在汽车制造一线的工程师比外人更明白。话说到此,中国人现在最急需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建设一个平等的公平激励机制,就是一视同仁的政策,一切的厚此薄彼行为,都会妨碍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基于过去一系列国家大政策和地方土政策而言,那些政策在客观上的确影响了汽车工业良性发展。限小和禁小这样土政策不说了,进入汽车行业的门槛过高也不说了,或者,在此一切过去的事情都不说了,只说在中央政府现在提出的鼓励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必须一视同仁,无论是大企业,中企业和小企业,也不论是汽车工业的直系还是地方系国有企业、军工系和民营企业,这些都是中国的企业,也是中国人的企业,一视同仁的鼓励,而且需要有政府支持的合适的框架,我们必须摒弃冲动型的发红包的形式主义,应该有一个公开透明的鼓励模式,在技术标准上且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共用平台,共用发动机和底盘的方法,都必须借鉴,最忌讳政府做裁判又充当运动员的游戏。否则,中国汽车的轮子就是方的,昨天取的是这一面,今天又取这一面,明天又取另一面,这种汽车轮子无法圆顺且流畅的旋转。另外,还必须梳理摒弃一切不利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发展的各种障碍,公平市场化极其重要,比如,北京出租车市场为什么只能有北京现代独家品牌进入?等等,这些都在考验我们政府支持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诚意。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