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堂门口,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让她们各自说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情。
“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这一辈子活的也不怨啊。”中国老太太高兴地说。
“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终于把买房的贷款还清了。 ”美国老太太也高兴地说。
上帝叹了口气,说:“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这是营销行业里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对营销的启示,通常被营销行业解释或理解为中美两国消费者在消费意识上的差异。由于中国消费者落后的消费意识,使其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又不愿意选择信贷,结果造成了中国老太太的悲哀。在笔者看来,这种解释或理解只是表象的反映,而不是事情的根本,事情的根本是两国消费环境的不同。中国老太太何尝不想早日住上属于自己的新房?!难道仅仅是因为观念落后?不是,而是因为“中国老太太”生活的时代,住房消费环境使她不敢贷款住上自己的新房。
把房子换成汽车,几乎可以讲同样的故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贷款买车是很普遍的事情,贷款买车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我国,汽车贷款消费却是滞后于住房贷款消费的相对新的事物,汽车信贷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发展后,正在面临寒冬的考验,汽车信贷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烫手的山芋。
难道真的是“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落后吗?答案是明确的,显然不是。看看中国最近几年住房信贷的快速发展,“中国老太太”已经不是这个故事出现时的“中国老太太”,在信贷消费上,目前的“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已经没有什么质的差异。
难道“中国老太太”不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吗?答案同样是明确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千百万“中国老太太”多少年来的梦想。
难道是“中国老太太”购买力不够吗?按照国际上惯用的人均GDP和国民收入与汽车保有量和购买力的关系,中国有几千万个家庭完全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
从汽车市场营销的角度,汽车市场包含三个要素:有消费需求的人、为满足这种需求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市场这三个要素都已经具备。
那么汽车消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反思一下住房消费最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政府有关部门在住房消费上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和法规文件;不难发现住房消费环境对住房消费的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是今天的“中国老太太”在住房消费上已经与“美国老太太”看齐的根本原因,因为中国的住房消费环境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中国的汽车消费环境呢?呼吁了10年的燃油税改革还在等待“油价下跌”到一定水平而择机出台(现在还有谁会相信油价能下跌到政府期望的每桶15美圆价格并保持相对稳定?!);汽车召回制度迟迟不见出台;汽车还是唐僧肉,谁都想来一口。。。。。。等等。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问题的关键是消费环境。“中国老太太”的购买欲望只是潜在欲望,中国汽车消费环境还不足以把“中国老太太”的潜在消费需求变成显现需求,使“中国老太太”的购买欲望成为真正的消费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讲,汽车市场除了上述三要素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启动开关或者说外部保证条件,这就是能够培育和鼓励市场的消费环境。汽车消费环境改善的越快,“中国老太太”的梦圆得会越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向阳 博士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