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金山裕则的演讲,下面,有请我们的会议的东道主,有请广汽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志峰先生,掌声有请。他演讲的主题是后合资时代的中国汽车产业。
陆志峰:尊敬的各位嘉宾,领导下午好,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后合资时代的中国汽车产业。
我指出一点,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我们的讲话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就是后合资时代的到来,第二就是时代的特征,第三就是后合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何去何从。
一、后合资时代的到来
我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从小范围,小规模合作到十年的大范围,大规模的合作,覆盖范围从乘用车到商务车,专用车以及零部件,近年来更又在整个上下游产业进行全面,更深化合作的趋势,在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规范下,包括其吸收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汽车合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持续地发挥其强烈的带动作用和广泛的波及效果,为推动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贡献。
PPT 我们看到这张图,近十年来中国汽车销售,增长率及GDP增长率。
从PPT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十年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下带动的汽车产业也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长会直接驱动和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释放,带动汽车市场以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发展。1995—2005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8.7%,汽车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为14.7%,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02到03年甚至出现人们称之为“井喷式”的增长,这种市场巨大机会使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汽车企业蜂拥而至,并相继在华成立合资企业,短时间内通过大量利用国内各种低成本的资源,在华生产其品牌的汽车产品,并且伴随国内市场迅速增长,产品以远高于其在海外(包括其本土)的价格进行大规模的销售,在迅速获得丰厚利润的背景下,又以更大规模的滚动投资,这种趋势极大刺激了汽车产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以汽车零配件为代表的合资合作在产业链中最为突出,并且呈现出逐步向整个产业链蔓延的趋势,这种局面表明近十年来合资合作企业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将对我们的汽车产业今后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最近,我们汽车陈也的同行都不约而同地感觉到我们汽车市场以从卖方市场完全转入到买方市场,汽车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已经成为过去,高增长,高利润的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企业家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企业未来得发展战略的定位。
面对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汽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相对于过去近10以来的高速增长,高利润的汽车发展时期,我们目前暂称之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后合资时代”
二、后合资时代的特征,PPT
相对前十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将主要呈现以下的特征:
1、汽车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相关和法律法规不断出台。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贸易政策》、《汽车产品外部标识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新消费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然有政策和生产准入制度等政策,近几年出台的政策很多,是历史少见的,表现了中国政府高新技术汽车产业发展,也表明外资导入国一段落,以为着国家下一步重点完善的经营和实施执行的政策,指导汽车行业加强节能,安全环保方面的发展这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中国汽车工业利润将不断地下滑,止趋于稳定的水平。尽管2005年中国汽车消费需求仍然增长小快,但产能扩张的速度更快,行业内部的竞争明确加剧,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由03年的9.11%急剧下降到04年的6.85%和05年的4%,以低于整个制造业4.46%的平均水平。在汽车全行业利润下降的同时,亏损企业数量仍然不在增加,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现实,05年中国汽车行业共6315家企业,亏损企业多达1155家,亏损面高达到18.29%,若按照企业产群性质分类,05三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332.7亿元。同比下降了26.8%。
在目前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汽车整车行业正在退下暴利的外衣,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利润率仍将不断下降,逐渐回归国际平均水平。
3,产品品种不断丰富,竞争日趋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06年上半年全国上市的新车达50余款,其中不缺乏极具市场影响力的新车型,如速腾、凯旋、思域等车型,另外,依照各厂家的计划,今年下半年,仍将至有少20款新车上市,现在国内产品已经基本与世界同步上市,虽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消费者可挑选的余地越来越多,汽车细分市场的竞争都已趋白热化,原来那种车市垄断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后合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何去何从。
在市场份额和效益下降的压力下,汽车行业兼并和重组加快,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和国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日趋完善,汽车产业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由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国际市场没有本质的区别,要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全面提高价格,产品种类、质量、性能、品牌和服务综合净增里,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分工和重组。
一,摈弃分歧,同舟共济,继续走合资合作的道路。
PPT。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乘用车市场合资品牌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合资企业在前2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进步和市场繁荣,我们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在产品档次、生产管理水平、设备改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积累和掌握一些与世界汽车制造水平同步,或者接近的经验为国内各大汽车集团自主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面对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走低的客观现实,合资双方更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放弃分歧,同舟共济,这点对合资合作企业最为重要,不走出双方置企业最高利润不顾。为各自的利益争吵不休的怪圈这必将严重削弱合资企业的竞争力,无法面对汽车产业后合资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期,行业内还将会出现一定范围内的洗牌和重组,因此更加需要组合优势。
(二)重点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国家对节能安全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将给现有汽车企业带来挑战和机遇,这些法规的事实浆粕事落后的汽车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给先进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国家对产业优惠政策重点也从生产领域转移到研究开发领域,将这样将大幅度提升中国现有汽车产品技术登记改变现有汽车行业的格局。
1、正确认识合资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的作用,鼓励合资企业在华建立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
无论合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在自主开发能力建设方面所取得成果对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表现在人培养上,对国际先进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了解和对先进技术的跟踪方面,均应大力推动,同时还应鼓励合资企业导入产品中国版开发与自主品牌的开发。
有人认为自主开发重点在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这是不全面的,本人认为,汽车合资合作工业企业自治开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同样非常重要。
纵观近十年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在商用车众多合资合作企业中,成功案例非常少,为什么呢?商用车同类产品国内价格与海外价格比例仅为0.4—0.5比1严重倒挂,而引进产品没有根据中国市场进行先地开发改造,单纯地追求高产化率已经不能解决其成本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问题。
因为,即使实现近期不可能100%国产率,即使采购倍率达到极限值0.6左右,单是采购成本就以高于国内同类车的销售价格水平,若加上企业的三大费用,其竞争力之弱可想而知的。
因此,只有通过把引进车型成本下降约40%左右的责任交由开发承担,结合高的国产化率,降低采购倍率,才有可能使产品的性价比有优良的表现,换言之,才基本具备竞争力。
商用车如此,那么乘用车的也不例外。目前合资企业生产的车用大部分价格已经与国际上的价格接轨,部分经济型轿车价格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建设和自主品牌培育列入国有企业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避免企业领导者短期行为,采取多种渠道培养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人才群众的迅速成长。
(三)充分扩展上下游汽车产业,完善汽车产业链。
国际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长1元,就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下游产业带来2.63的增值,一辆汽车是由上万个零件组成,而且行业繁多,他可以拉动信息、电子技术、原材料等行业的滚动发展,汽车产业的产值对相关产业价值有2.5倍的带动效应,随着制造领域的利润不断下滑,如今国外各大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开始进入汽车上下游产业,如何面对,如何合作?这将是我们汽车产业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
1、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参与环球汽车产业重组
为了长远生存和发展,实现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规模提升,国际化是任何一个整车企业走向成功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终的出路。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缺乏的是海外运作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国际人才,携手国外的研发机构,金融公司,甚至于跨国公司组建合资企业,与跨国公司组建合资企业也不一定非要在中国国内,一定有实力大型企业完全能够与跨国公司一起到其他国进行收购或者组建新的合资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重组,通过国际化的展业平台上的业务整合。
2、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产品对外出口,05年,中国外贸出口7620亿,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机电产品,作为第一大支柱性产品出口426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位,综合分析中国所有出口大商品,机电产品是最有增长潜力的商品,而机电产品中,汽车产品又是具有增长潜力的商品。
(五)加强内资整车企业之间协作联盟。
相对国外“6+4”产业联盟,国内之间的协作和联盟少之又少,其主要一个原因就在国有资本流通难,积极推动国有与国有,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资,联合研发,人才交流及其他的形式合作,把非国有企业进入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资本流通的建立联盟,才真正具有获利的联盟。
中国汽车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艰苦,但是相信只要通过中国汽车行业同仁的努力,中国走向汽车强国之路的梦想将会实现!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的会议在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下结束了,各位,在07年的11月份,我们再见。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