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产油国来说,高油价是绝对的坏消息,但油价大跌就一定是好消息吗?
9月5日,美联社发布的一条新闻让油价患上了“重感冒”。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宣布,墨西哥湾的原油储量可能达到150亿桶。 如果发现属实,这将成为美国最大的一个油田,并使美国石油储量暴增约50%。
“一个重要里程碑”的发现,雪佛龙公司这样定位。这条消息无疑为已呈颓势的国际油价又泼上了一盆冷水,当天纽约石油期货价格一度跌破每桶69美元,降至三个月来的最低点。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国际油价阴跌不止。10月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下跌2.35美元,收于58.68美元,为2月16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而就在不久前,国际油价还曾经不断地疯狂冲破人们的心理价位,从一个高峰攀向另一个高峰,纽约市场的油价在7月14日盘中曾经冲击过每桶78.40美元的“天价”。
油价到底能降到多低?目前油价下跌到底是短暂的缓和,还是石油市场开始出现根本的转变,结束长达七年的油价上涨?油价下跌对全球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从欧佩克秘书长的办公室到汽车制造厂的会议室,这些问题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多种因素齐推油价下跌
此轮油价的下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推动形成的。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地缘政治局势出现缓和及美国油品库存上升,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方面的担忧减弱,加之各有关权威机构纷纷调低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预测,进入9月以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总体呈持续下跌势头。
此外,对冲基金迅速调整仓位也是导致油价下跌的重要因素。一旦对冲基金嗅到调整期来临时,便会迅速采取做空策略。巴克莱资本分析师威廉·亚当斯称,因一些对冲基金对经济前景担忧,便纷纷采取减仓和做空策略,从而加速了市场下滑。德意志银行私人财富管理全球对冲基金投资主管马丁·凯勒认为,美国加息已经见顶,预计明年美国有减息措施,许多基金因而退出原油等商品市场转向投资国债,从而加剧了商品市场下滑。
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由于当地房地产市场疲软而放慢的担忧,高物价延缓需求的迹象,以及全球石油产品储备的增加,导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原油价格会持续下滑。
不过更多的分析师认为,此轮油价下跌只是暂时现象。在经历继续下探和震荡调整之后,国际油价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重新返回上升通道。在此观点支持下,美林公司负责商品研究的弗朗西斯科·布兰奇认为,考虑到短期因素,最近石油低价出售更多的是反映了需求的季节性变化。雷曼兄弟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爱德华·莫尔斯也表示,油价将在冬季再度上升,到那时,美国、德国和日本对家庭供暖用油的需求将使全球石油需求每天增长200万桶。
届时,在本轮下跌中受伤很深的各基金们,也要重返市场一雪前耻。飞马期货(Fimat)驻纽约分析师Antoine
Halff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基金和其它非传统投资者为在季度末粉饰账面而平仓的做法,导致油价回落程度被放大,但这些玩家可能在第四季度卷土重来。再配合冬季气候和库存下降,以及欧佩克减产等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油价很可能又会重新吹起牛市号角。
油价下跌带来隐忧
油价的下跌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商品价格的下跌将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健康增长。正如油价上涨推动了全球商品“牛”市一样,油价的下跌,也必然带来所有商品价格的下挫。就从油价调头向下的那一刻开始,金价随即大幅跳水,有色金属价格也开始整体回落。而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下跌,对大多数生产型企业来说,无疑利好。
但如果油价真的进入下跌通道,将会引发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届时,利率、汇率的变化,都将给企业经营以及个人投资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不可小视。
而更为严重的是,按照经济周期理论,关于世界经济将降温的隐忧已经渐渐浮现。从长期来说,世界经济周期决定了油价周期。一般来说,世界经济周期对于油价周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油价的波动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当前,由于全球主要国家相继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未来世界经济增速有可能减缓,而油价也将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发生转换。
在这次油价的回落过程中,全球经济的降温预期是主要导火索之一,而其中的焦点就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石油消费国——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减速问题。最近美国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都显示,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NAHB)公布的调查显示,美国房屋营建商9月乐观情绪指数连续第八个月下滑,未售出房屋大量增加,营建几乎陷于停滞;9月乐观情绪指数下降三个点至30,达到1991年2月以来最低水准;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7月资本流入量降至329亿美元,远低于预期,不足当月贸易逆差的一半,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势滋生了许多悲观气氛。
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将使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也许更大。作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经济也出现了降温的趋势。有观点认为从经济增长的周期因素看,目前中国已经到了本轮增长周期的后期阶段,即便不进行宏观需求紧缩,经济增长也会逐步进入下降通道。
两大“发动机”同时放慢了速度,显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全球经济是否面临降温危险
作为全球经济风向标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是否意味着世界经济即将进入衰退期,更成为了分析人士争论的焦点。
尽管这几年世界各地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但经济列车似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反而高速行驶。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曾经形容道:“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就像一首迷人但危险的海妖之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也表示世界经济形势“从未这么好过”。
在海妖之歌的煽动下,
2003年至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达4.8%,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强劲的4年。尽管有人猜测经济增长的惯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更大的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已是强弩之末,此轮繁荣即将结束,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由热趋冷的一个拐点。
斯蒂芬·罗奇就是“拐点说”的忠实拥护者,他在日前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即将逆转,因为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的美国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他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实行宏观调控,其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开始趋缓,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将随之减弱。这将冲击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大宗商品生产国,全球产油大国也将感受到类似冲击。
IMF总干事拉托9月初也在维也纳参加欧佩克组织的一个研讨会时强调,全球应密切关注美国楼市出现暴跌可能,房地产市场崩盘将阻碍美国经济增长,进而对全球其他地区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他表示,全球经济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强劲增长后,如今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
9月12日IMF公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也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减速的可能性比2001年恐怖袭击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报道认为原油价格降低的同时,黄金和其他金属的价格也跌落了,这标志世界经济已经开始放缓。
然而,对于经济发展预测的分歧从来都不会停止。即使是IMF和拉托本人似乎也很难做出统一的判断。9月19日,拉托表达过与之前观点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说:“无论对亚洲和世界来说,目前都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刻。世界经济正经历着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所没有过的快速增长和低利率。虽然面临利率的上涨和持续的高油价困扰,但今年全球经济依然强劲,预计明年的经济将继续在稳固和基础宽广的基础上增长。”
IMF在9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然也对世界经济的前景表示乐观。IMF报告预计,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均比其今年4月的估计上调了0.2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即将面临的发展周期中的良性调整,还是由发展走向衰退?从这种种相反的观点中,可见经济形势究竟如何演绎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但至少可以看到的是,油价的回落将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那么经历或短或长一段时间的调整,经济的走势终将重返良性轨道。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