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的增长让李书福尝到了向上走的甜头,但并不能减轻未来的风险
金秋9月,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集团以一个强有力的利润增长率,回击了外界对它的种种质疑。根据9月19日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公布的2006年半年报,截止到6月30日,其控股的浙江吉利和上海华普两家公司销售量增长60%,达到91953台,总收入增长69%至32.8亿港元,总纯利达到2.94亿港元,比2005年同期暴增190%。
特别是,在较高售价车型的利润拉动下,吉利每辆车的纯利由港币1971元(2005年全年)及港币1768元(2005上半年),显著提高至港币3199元。仅从利润而言,这是近年来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取得的最好成绩。
业内普遍认为,吉利能拿出一个如此漂亮的财务报表,主要得益于吉利“自由舰”的畅销,这款2005年上半年面市的中级车售价6.98万元,上半年共销售32542台,占今年半年内浙江吉利和上海华普两家公司总销量的34%。
作为民企和自主品牌的代表,吉利一直受困于低档车代名词的负面形象。在“自由舰”之前,吉利的市场策略是严格控制成本,造便宜的汽车,在车型开发上以借鉴模仿为主。但就如前福特董事长亨利二世所说,“迷你车,迷你利润”,小排量低档车基本上是增产不增收。
“自由舰”是吉利进行正规化改造后推出的第一款中级车产品,吉利内部非常重视,为此吉利摈弃了过去封闭研发的方式,请韩国大宇帮助设计车身,请韩国Top Metal(顶级金属)公司为吉利设计了高品质的模具,并第一次采用了全数模的设计方法。
“吉利汽车品质和形象的提高是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吉利集团公关部张晓东告诉《商务周刊》,过去吉利产品非常低端,存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但通过正规化和正向开发,现在无论外观、性能、品质,“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水平”。
目前,吉利汽车旗下两家公司已经推出了更多较高价车型,美人豹、自由舰、金刚、远景等较高价车型的销售已经占总销售量的56%,吉利的单车利润得以提升,也逐渐摆脱了低质低价的市场形象。
除了自由舰的畅销,良好的成本控制被认为是吉利利润大涨的另一个原因。在“豪情”、“美日”时代,吉利主要是依靠夏利的配套体系,成本比较高,之后李书福下决心建立了自己的配套体系,并自主研发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与国外企业相比,吉利在这方面大大降低了成本。”张晓东说。
在吉利进行产品转型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风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吉利当家人李书福放弃了对规模的追求。在争取利润维持生存的同时,吉利也制定了庞大的投资计划。李书福希望,到2015年,吉利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综合市场份额增至10%,总产量为200万辆,海外出口量达到总产量的2/3。为此,吉利已经开始扩充临海、宁波、上海等地的生产设施,并计划在中国较偏远地区建立新厂。目前,吉利汽车已与甘肃兰州、湖南湘潭、浙江宁波、山东济南4个地方政府签署协议,以期建立新厂。
然而,正是这样的大规模布点引来众多质疑。在汽车产能总体过剩的情况下做这么大的投资,吉利不仅面临市场风险,而且要筹集数百亿资金也有一定困难。国泰君安汽车分析师张欣告诉《商务周刊》,吉利本次业绩如此漂亮,不排除是为融资做准备的可能。“数据披露的不够充分,我也难以分析吉利真实的利润状况,不过可以看出吉利的资金状况确实紧张。”张欣说。
张欣还指出,2006年上半年整个汽车行业销售都比较不错,很多企业都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只是因为吉利的基数比较小,所以看起来增长惊人,但它的绝对额并不大,不能由此做一个很确定的判断。
身为吉利汽车的常务副总经理,杨健也同意更为冷静地看待利润增长。“吉利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目前生存还是第一位的事情。”他承认,从低端向上走非常艰难,之所以在国内分散布点,在于“国内对待民营企业的态度一直不很公平”,在用地等方面卡得比较死。
现在,在追求利润与生存的同时,有“疯子”之名的李书福比过去更为谨慎。毕竟在国内汽车企业中吉利依然十分弱小,规模仅排在第9位,无论利润和规模都无法与任何一家合资企业相比。“我们还没挺过难关,只是日子好过了一些。”李书福对《商务周刊》说,“我们还有很多计划在一步步推进,谨慎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