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1月1日电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汽车消费呈现几大怪现象,这些怪现象的形成与中国缺少成熟的汽车文化密切相关,也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11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在中国—东盟“国际汽车及零部件发展论坛”上剖析了中国汽车消费“怪相”背后的文化因素。
——两厢车变三厢车,中国人浓厚的“轿子文化”。捷达、富康、夏利、雪铁龙……这些在欧洲国家畅销的车型最初进入中国市场都是两厢车,但不久之后就改弦更张,变成不折不扣的“三厢车”。
郭孔辉说:“这种变化与中国人浓厚的‘轿子文化’密切相关,三厢车比起两厢车更加宽大,更加像传统的轿子,有派头,也更容易引人注目。”
——歧视小排量车,排量越大越好,越贵越好。不少城市一度出现过禁止小排量汽车上路的奇怪规定,甚至把小排量等同于不环保。台州、瑞安……“土财主”越多的地方昂贵的汽车越是比比皆是。以至于世界汽车巨头发出“上千万元的车最好到中国去展览”的感慨。
——好进口恶国产,以至于“假洋鬼子”盛行。夏利贴上丰田标记就可以多卖1万元,不少人买了“威乐”之后就把一汽的标志拆掉,自己买个丰田标牌贴上去。
——政府采购乐于“捧场进口货”。政府部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乐于购买进口汽车,排量越大越好,档次越高越好。而美国政府采购迄今还在沿用1933年制定的财政条例:政府采购有责任支持本国产业和本国产品。
郭孔辉认为,这种消费“怪相”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三厢轿车心态”与“等级”、“尊卑”观念密切相连。
中国文化需要弘扬精华,淘汰糟粕,汽车产业中也亟待这种扬弃。要继承四大发明传统,学习德国和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美国追求领先、不断创新精神;学习韩国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汽车什么也不缺,缺的就是“精神力” 。
随着“十一五” 规划的落实,去年来政府活动频繁: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鼓励 “三结合”,企业正在成为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发展见效,成为自主发展的榜样。跨国集团纷纷到中国采购汽车零配部件的变化就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可喜变化。
郭孔辉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对汽车产业而言就是要‘五自’:自主开放、自主品牌、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只有从文化背景上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发展上学习他人的优势,才能走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正道。”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