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瑞汽车宣布要进入商用车之际,长城、福田和江淮这些以商用车为主的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纷纷进入乘用车领域。长城汽车公开表示将在北京车展上展出旗下三款轿车,被誉为国内“轻卡双子星座”的福田和江淮也曾透露将展示其乘用车。
商用车业务受阻
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今年是个不错的年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底,汽车产销双双超过500万辆,分别达到528万辆和5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和25%。
但从公开的数据来看,商用车企业似乎并没有享受到整个行业的惠顾。今年前5个月,商用车产销150万辆和149万辆,同比增长11%和12%。从增速上来看,虽然比去年已有改观,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整个行业。
从已经公布了今年前3季度主要业绩的商用车类上市公司来看,整个商用车板块并不容乐观,进一步发展普遍受到阻力。除了江铃、长安、金龙、昌河和中通之外,其他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都在10%以下。其中,长安和昌河的收入增长主营是通过轿车板块的长安福特和昌河铃木的利亚纳轿车推动,金龙是受惠于厦门金龙、厦门金旅、苏州金龙三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因此,仅靠商用车的业务收入实行10%以上增长的也只有江铃和中通客车了。
从净利润来看,情况更不容乐观,国内规模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福田汽车出现2100万元的亏损,昌河股份甚至巨亏1.48亿元,即使连续10年利润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号称绩优股的江淮汽车的增长势头也戛然而止,今年前3季度的利润同比去年下降一成多。
在10家商用车上市企业中,此前主要以微车业务为主的长安汽车净利润增长近1.5倍,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但长安汽车的公告称,主要是由于公司持股50%的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量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与商用车无关。由于乘用车业务的强力支持,长安汽车似乎对在市场不断下滑的微车业务似乎并不着急。
进军乘用车
一直在商用车领域春风得意的江淮汽车早在2004年的上海车展上,向外界展示了其类似丰田雷克萨斯的概念车,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据称,江淮汽车已经在乘用车领域砸进了上10亿元。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也曾公开表示,江淮要想突破发展瓶颈,除了进军轿车领域外别无选择。
今年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商用车企业的福田汽车从2005年开始就碰到了发展的瓶颈。据了解,福田轿车项目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进行具体的可行性项目研究和相关准备工作,在产品方面瞄准的是1.6升排量以下经济型轿车,而且是整合社会资源进行自主开发。据透露,福田自主的经济型轿车可能参加2006年的北京车展,并在2007年的正式上市。
还在今年前,商用车的比重远超过乘用车,但从今年开始,乘用车的销量已经是商用车的两倍不止,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延续,因此商用车企业萌生进军乘用车领域的念头也不难理解。
记者观察
转型需过几道坎?
国内传统两大巨头一汽、东风都是由商用车起家的,随后与外资巨头在乘用车领域再进行合资合作,从而取得了成功。
长城、江淮、福田等商用车企业在产品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上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如果其品质过硬、价格合适、营销策略得当,在轿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也未尝不可。但由于这些品牌在商用车领域的号召力太强,消费者都不愿自己的轿车挂的是商用车的商标。因此最好就是重起炉灶,但塑造新品牌,需要巨额资金及重新建造渠道,对其也是巨大挑战。
这些商用车企业率先推出的乘用车型主要集中在低端车型,但在低端领域,同为自主品牌的奇瑞、吉利已经站稳了脚跟,国际汽车巨头通用、丰田也不断将产品线向下延伸,这些商用车企能后来居上吗?
商用车企业上马乘用车项目还要过政策的坎儿。福田、江淮的乘用车项目还未“结果”,也不知道像力帆汽车一样“先斩后奏”能否行得通。
实际上,通用、福特这些大而全的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倒是宝马、保时捷这些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过得挺滋润。而且江铃汽车和金龙汽车在商用车领域都耕耘得不错,也许这些急于上马乘用车的商用车企业应该先冷静下来,将商用车做透,然后再做强。
主要商用车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增长受阻
厂家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增长 净利润(亿元) 增长
昌河股份(600372) 29.33 31.83% -1.48 -531.44%
安凯客车(000868) 7.22 1.18% 0.11 38.19%
中通客车(000957) 7.55 37.51% 0.06 -22.25%
江铃汽车(000550) 55.22 17.44% 5.38 26.69%
长安汽车(000625) 182.30 36.08% 5.33 146.32%
宇通客车(600066) 32.11 9.09% 1.27 11.44%
福田汽车(600166) 138.57 0.21% -0.21 -
江淮汽车(600418) 73.38 5.14% 3.48 -11.33%
金龙汽车(600686) 67.98 23.81% 1.07 40.53%
中国重汽(000951) 67.83 5.11% 1.76 72.69%
数据来源:各公司前三季度报表 (责任编辑:马中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