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在汽车金融方面的竞争,无异于‘婴儿与泰森的较量’”。一家银行的汽车信贷部经理日前向记者断言:之所以注定要输得一败涂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汽车金融“知己不知彼”。因为不了解,因此在 WTO 承诺中,我们对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设置了五年的过渡保护期,但是汽车金融却是一个例外。试想,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银行业务中占不到百分之一,于是“放了也就放了”。 在中国,汽车金融的全部涵义几乎就是汽车消费信贷,但在国外,汽车消费贷款不过是汽车金融的冰山一角。如汽车经销商可以用与汽车有关的各项汇票、本票申请票据融资,获得低成本的流动资金,还可以用玻璃房展示厅或汽车合格证申请抵押贷款,通过设备租赁的形式获得资金支持。对于购车族,如果提前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存入一定比例的购车储蓄,就可以更快、更优惠地获得购车贷款;喜欢常换常新的人可以向汽车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性租赁汽车,租赁到期后,可以选择继续拥有或换辆新的,平时的汽车维修和保养也都省了,由提供租赁方负责;还可以获得汽车公司发放的专门信用卡,累计消费到一定额度后,可以优惠买车;还有与汽车有关的旅游小额信贷支持———在让消费者和经销商享受到全方位服务的同时,汽车金融机构也赚得个盆满钵满。 去年全球六大汽车集团30% -36%的利润来自于汽车金融,2001 年通用公司在汽车金融的净利润达到6亿美元。汽车巨头们在汽车的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的毛利率大约只有5%,而汽车金融的利润率可以达到30%。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由于中资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是空白,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准备派最优秀的人员来开发这块处女地,凡是中资银行不能提供的业务都是他们的战略重点。 尽管如此,中资银行并非没有胜算。据市工行陈鸣忠介绍,外资汽车金融机构最大的劣势就是资金问题。由于信贷与汇率的风险,外资银行不太愿意从国外调入资本,而向中资商业银行借钱成本高达4%以上。对比之下,中资银行靠吸收存款筹集资金的成本不到2%。眼前的机会是,中资银行能否组织力量填补汽车金融的空白,毕竟外资汽车金融机构正式介入市场还要等待人民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业务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 而这又碰上了中资银行机构设置条块分割的障碍。汽车金融业务从上游到下游几乎涉及银行公司业务和私人业务的所有部门,客观上需要各部门上下联动,而中资商业银行目前的机构设置对公和对私业务相互间条块分割,汽贷部不过是私人业务部下的一个分部门。“我们用一个指头,别人用全身的力量,这个仗怎么打?”陈鸣忠认为,如果专门辟出一个汽车金融公司太过于费力的话,至少应尽快组建一个从属于银行的汽车金融中心,把所有相关业务都整合在这个中心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