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专家评论

程远:创造自主品牌比形成开发能力更难

AUTO.SOHU.COM  2004年02月13日09:47  经济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加快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系列报道对话之二“创造自主品牌比形成开发能力更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与本报记者程远对话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记者:现在大的汽车跨国公司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争相扩大生产能力,中国是不是一定会从作“世界汽车工厂”中受益?

  陈清泰:历史上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都伴随东道国技术上的突破,没有技术的突破,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即使有某种可能,经济效益也不会好,因为增值最多的部分掌握在别人手里,你只不过是卖苦力。借助当前世界工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会,推动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把它作为一个起点,是件非常有利的形势,但如果把它作为终极模式,一味复制别人的产品,不能由此而发展出自己的技术和品牌,那么眼前的一切只是昙花一现的“无根产业”。

  记者:为什么自主开发、自有品牌会成为中国汽车对外开放、快速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陈清泰: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整个社会容易浮躁,追求速度,急功近利,耐不下心来做扎实的技术性工作,包括技术开发、品牌创建等。企业投入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应低水平扩能的厂房、设备投入,往往是过去的复制,收获的是产能的提高,在市场受限情况下,效益会下降,一些行业的恶性竞争,就是这样造成的。对技术和品牌的投入,目的是创新,收获的是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会开发出新的用户和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但有风险。现在中国企业真正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远远落后了。技术上没有投入,怎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独特的产品?记者:中国汽车能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吗?

  陈清泰:技术开发是一个积累的问题。我是搞技术出身,上世纪70年代闭关锁国时期,二汽成立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聚集了2000多学科配套的技术人员,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材料,检测,后来计算机也上了,又搞了汽车实验场,依靠自己力量开发出多种越野车和卡车,曾被军队誉为“英雄车”。从全国看,红旗、东风、北京212,当年都是在没有外国人参与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如果按这个路子持续走下去,再加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一定会不断加强。

  记者:为什么现在我们反而干不了了,或者说不干了?

  陈清泰:对外开放之初,国家引进技术三千项,使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由于体制和机制落后,企业尝到了甜头,然后第二次引进,接着第三次引进,最后由封闭式自主开发,转变成技术依赖,什么不行就引进,再后来只要是外国有的就引进。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转变?

  陈清泰:对这个转变,我是亲身经历了,也感到很无奈,如果我们坚持自主开发,竞争对手不这么干,肯定他比我们跑得快。别人全盘引进的轿车项目上了,我们如果再从头做起,搞自主开发,至少要落后10年、20年。企业毕竟是个经济组织,要赚钱赢利。这就是现实。

  模式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记者:这么说来,没有自主开发能力,是企业一味追求近期利益的结果了?

  陈清泰:如果只是个别企业不倾向技术投入,可能是企业自己的决策问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技术开发上都投入不足,就要考虑政策导向问题。我们知道汽车产品开发,一种是正向过程,一种是逆向过程。正向过程是从产品设计到试验,最后到生产销售,几千种零件全部做出来,开始出第一辆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投入是巨大的,整个过程只有投入,没有收益。而引进产品是逆向过程,没有掌握技术,没有自己的零部件,有一个空壳厂房就可以SKD装车,销了车就有现金流,就可以滚动起来。没有多少投入,很快就有收益,有了收益再把总装厂建好,然后建油漆,建焊装,再考虑重要零部件,如发动机等等,若干年以后再考虑要不要自己搞技术开发。两种过程,企业的风险不一样,经济效益不一样,企业怎么过日子当然就不一样了。这种逆向过程一旦出现,后续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有更多的企业走上这条道路。

  记者:这么说,是引进合资必然导致的结果了?

  陈清泰:问题绝不是初始的技术引进不对,而在于后来的消化、吸收、创新没有走下去,只是停留在引进,引进,再引进。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政策把握上,既能利用国外技术,又能使自己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找到一个结合办法,是值得反思研究的问题。

  记者:中国汽车从来没有说过不要自主开发,想学韩国没学成,不想学巴西反倒和巴西差不多了。

  陈清泰:这和汽车产业的整个政策设计有关。我们缺乏一个中长期的构思,在未来若干年,我们想从汽车产业中获得什么,目标如何设定,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步骤、措施,政策体系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很长时期,汽车一直处于争论中,在总体目标含糊不清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缺乏研究汽车国家战略的热情,却热衷于不厌其细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审批,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就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记者:大家心里想的都是自主发展,最后却变成了人家的附属。

  陈清泰:汽车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产品,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国门开放之前,国内是一个独立的市场板块,此时我们可以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坚持自主开发,尽管我们开发的汽车质量、档次、水平比国外差一点,但是别人进不来,市场还可以接受。这样就给我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留出了一段宝贵的时间。随着市场不断地扩大,产品大体和国际上相近的时候,再逐渐放开市场,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就不致因开放而遭受打压,反而随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提高。

  记者:我们过去不正是高关税、进口配额,保护得很厉害么?

  陈清泰:失误在对国内汽车厂家没有放开,不仅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卡得死死的,像一汽、二汽这样的骨干汽车厂,连开发新车的权力也没有。按说在市场边界打开前,应先放开国内汽车厂,让它们充分竞争,放手发展,水平上来了,再把边境打开。实际的做法是把中国人自己的手脚死死捆住,先把外国人放进来。内部放开比对国外开放慢了半拍,所以我们的保护措施没有很好发挥作用,保护失效。

  大国应该要有知名品牌

  记者:这些年老百姓对汽车工业抱怨很多,高保护、高价格,最后还没本事。

  陈清泰:我们要很好地反思一下汽车产业政策。中国汽车工业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政府应在影响公众利益的环保、安全、能耗等重大问题上进行社会性管制,至于企业要不要投资,开发什么车型,什么规模,我看没有必要再管。现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去年有一家汽车厂,卖了6万辆车,销售收入90多亿元,却赚了20多亿元。过高的利润,势必引导大家都去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市场进一步放开,竞争充分了,平均利润下降到和其他产业大体相当,状况就会正常一些。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汽车工业还有必要搞自主开发吗?

  陈清泰:作为一个大国,要有一些知名品牌。汽车如何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某些重要技术突破,从国家的角度考虑,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的汽车制造业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强化自主开发,不仅从国家利益考虑应该这样做,企业的积极性也在提高,即便是合资企业,也会有积极性,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很大。海尔、华为、用友等企业就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了竞争力。飞利浦愿意把某些开发技术部门向中国转移,摩托罗拉在中国建立了技术中心,通用电器也把一些医疗设备的技术开发向中国转移,这说明外资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还要用白领的智力资源。有的跨国公司宁肯把它母国的白领岗位减少,也愿意向中国转移,这个趋势非常可喜,说明中国现在不仅有加工制造优势,而且有进行技术开发的优势,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记者:那么,中国汽车工业搞自主开发,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还是有希望的?

  陈清泰:从大的方面看,没有规模搞技术开发,在经济上是划不来的,现在不仅汽车整体规模上来了,相关工业的能力也上来了,零部件、配套服务都上来了,产业积聚效应有了,支撑技术开发的条件具备了,不像过去我们在二汽,请客吃饭要从养猪种菜开始,因为没有基础,现在条件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条件具备了,是不是企业就会自觉地去搞自主开发?

  陈清泰:这时候政府政策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去年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技术开发上,而不是一味增加产能。创造一个品牌很不容易,企业要有技术和资金投入,国家应该有政策投入,两个层面的工作都要做,最终形成一种企业自觉的技术和品牌创新机制。

  记者: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了闭门造车,引进再引进两个阶段后,现在面临第三次转折,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搞自主开发?

  陈清泰:不能认为自主开发就是闭门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是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是买来的。经济全球化,分工越来越细,不需要事必躬亲,把别人的优势,组合到自己的身上,就成为自己的优势。自主开发,从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开发起步,比较实在,也是可以做到的。这种开发,中国技术人员可以参加进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提高,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从某一个平台上开发中国型的轿车。

  对有前景的企业要支持

  记者:有人说政府很器重三大企业,三大家却都傍了洋大款,反而是小企业,哈飞、奇瑞在搞开发,这是为什么?

  陈清泰: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发生些变化,一种可能是现在搞自主开发的企业,一旦有条件引进,也去引进了,也走到其他企业的路上去了。也有可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品牌,有自己专门的客户,有它的细分市场,保留自己的特色。还需要再看看发展。

  记者:“三大”汽车企业会怎样发展呢?

  陈清泰:“三大”企业可能规模继续扩大,在将来的市场分割中,各自占有一块。先从中国市场的适应性的产品改进开始,进一步搞中国化的车身,再参与平台的开发。这种开发和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开发有很大差别,是国际化分工中的一部分。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能保留一些中国原有的品牌,应该说企业是做了努力的。比如东风和日产合作,保留了东风卡车的品牌,但将来出口,国外能不能接受这个品牌?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要求跨国公司平白给你造就几个中国品牌,难度很大。

  记者:自主开发我们还是有希望的,但创立自主的品牌就有问题了。

  陈清泰:也不能说没有可能性,比如说海尔,它就闯出来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希望,过去谁知道有索尼?二战以后呼呼就起来了,但这要有策划。创建一个牌子,需要做持续多年的努力,没有投入是不行的,但只有投入,没有良好的策划也是无效的。

  记者:耿昭杰同志和我谈的是品牌问题,实际上是在讲自主开发。自主开发和品牌是一个同质的问题,但又不是一个完全雷同的概念。

  陈清泰:自主品牌并不一定完全要自主开发,两者是可以适度分割的。技术开发是积累的问题,某些技术还可以买,但品牌是文化问题,买了品牌你只是成了股东,很难取得文化上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品牌更加重要。

  记者:你是讲品牌比自主开发更重要吗?

  陈清泰:或者这样说,创一个品牌比形成技术开发能力更难。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汽车,但品牌问题并不是汽车独有的,中国是个服装大国,但是有什么知名的服装品牌?还有家电、电讯产品等。品牌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要让用户认可,相当困难,对一些有前景的企业,要支持他们持续地去做工作。

  记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会把技术开发部门转移到中国来,也自然导致中国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了?

  陈清泰:如果我们的政策稳定,会是这样的趋势。跨国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会有条件地推进这类转移。技术开发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掌握了技术的人,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会成长起掌握了不同层次技术的人员队伍。随着人员的流动,是技术的扩散,整个国家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跨国公司白领岗位的转移。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短信推广
“悬赏”鲜明个性图片
摩托罗拉和弦下载专区



搜狐商城
·汽车| 香水扮香爱车
·汽车|爱车清洁用品
·化妆|玉兰油惊爆价
·精品|运动休闲服饰
·汽车|送龟牌白金蜡
更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