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拥有世界著名汽车品牌的汽车企业,南京菲亚特已经沉寂数年。
几年前,一群出租车司机要求南京市政府出面,解决南亚汽车公司的英格尔轿车因为质量问题给他们造成的损失。这件事对南京的轿车生产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使后来的菲亚特轿车系列派力奥、西耶那和周末风的销售均受到影响。 从此以后,南京菲亚特基本上没有推出新车。
派朗日前上市,令该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那么,派朗是否成为南京菲亚特转变市场战略的标志?
全球首发
在北京举行的新车上市仪式上,中意双方领导悉数到场。南京菲亚特CEO马思博信心十足地表示,南京菲亚特此次投产的全新车型派朗,是经过中意双方工程师历经两年共同开发的全球首发车型,也是整个菲亚特家族中迄今为止首位在中国诞生的新成员。他表示,今后每年将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一款新车型。
对于此款车型,南京菲亚特商务总监景伯青这样解释:派朗是按照菲亚特品牌理念开发出来的最新产品,核心的制造理念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木桶原理”:只有一样长度的木板才能组成一个装满水的木桶。这个理念延伸到汽车领域就是,通过均衡配置,使一种汽车产品所有的性能都体现在较高水平上。
新开发的Perla派朗装载了1.7L发动机、菲亚特C510变速箱,其气派俊朗的外部车身设计和充足的内部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平时家用为主的需求,还能够兼顾各种商务用途。马思博告诉记者,尽管派朗与西耶那用的是同一平台,但二者的发动机、变速箱、外形、尺寸、内饰有着很大差别。
景伯青告诉《财经时报》,这款车最大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操控性。派朗累计进行了85万公里的道路试验和70000小时的发动机台架试验。
这个标志性产品的问世表达出一个信息:南京菲亚特的产品战略就此改观。
曾分歧严重
南亚汽车最初生产英格尔的时候,能够与其竞争的只有夏利一款车。当时南亚急于占领市场,产品没有适应性投放就出击出租车市场,结果由于出租车使用强度大,配置要求低,英格尔的优势变成劣势,拖累了后续的菲亚特车型。
这使得南京菲亚特的高层在新产品投放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财经时报》获悉,南京市某领导在企业视察时,用“吵得一塌糊涂”来形容中意双方的争执。
2005年初,南京菲亚特曾向媒体表示,计划在3年的时间内投放3~5款新车,其中有两款与全球同步上市。几个月以后,南京菲亚特又对外宣布,原计划的新车“311”(即派朗)推迟上市。另外一款MPV多宝,已经在2003年启动,投入2亿元建设生产线,因为中意双方意见分歧告吹。
为了解决南京菲亚特新车型问题,中方甚至提出,用总经理职务换取意方60天内给新车型的意见。由此可见,新车对南京菲亚特的发展至关重要。
2005年7月24日,意大利菲亚特中国首席执行官马思博到南京赴任。南汽一个老领导认为这是个根本性的转变。
意方了解新车情况,中方了解市场情况,新车投放由意方考虑,市场由中方打拼,而且此次中意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经过两年的研发设计,整合了流程体系和品质体系,使南京菲亚特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南汽董事长王浩良告诉《财经时报》,这样更加有利于南汽集团各方面深入发展和应对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新团队和谐
马思博的到任,结束了南京菲亚特管理层走马灯似的换将过程。三年里,南京菲亚特汽车公司换了三任总经理和四任商务部(销售部)总经理。
马思博现在与比他早到任两年的王浩良成了战略联盟伙伴,也成了知己好友。王浩良的观点是,两人同心,齐力断金。南汽要抓住国家对小排量汽车放开的机遇,让中意双方的合作走向深入化和高端化。
马思博对《财经时报》记者介绍,目前南京菲亚特已是全新的面貌,组成了新构架,这个团队近10个月在派朗身上所做的工作,是过去南京菲亚特3年都不能完成的。按照马思博的说法,派朗是展示新南京菲亚特团队实力的开始。
王浩良称赞马思博本人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改革旧体制,建立新团队,加深中意合资双方的沟通,使决策效率大大提高。
他说,从南京菲亚特近一年来的销售表现可以看出,如今的南京菲亚特发展势头很好,2005年,南京菲亚特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今年预计在此基础上再增21%。
转变营销策略
此次投放的派朗分为加速版和领航版,前者为8.53万元,后者为9.43万元。这个价格公布前,中意双方也有不同的意见。
长期以来,南京菲亚特的中意双方在经营管理理念上一直有很大分歧。意方想凭借“世界家轿之王”的高贵血统优势取胜,不深入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因此一直强调品牌战略。但品牌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却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占领市场。
中方管理层则带有国企计划经济的思维,不断强调市场占有率,当年用英格尔打出租车市场,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公司曾经采取的降价行动曾带来一定销量的增长,但是最终没有奏效。意方认为降价使菲亚特品牌受损,同时减少了股东利益。
王浩良直率地表示,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残酷,降价营销是需要的,但现在就像绞毛巾一样,南京菲亚特已没有多少潜力可降。因此,要改变单纯靠降价打市场的战略,在营销方面下功夫,重在价值创新。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