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平台共线生产可加速新车型出台,丰富汽车品种,但由此也导致“同质化”现象频生。怎样才能使汽车平台化生产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对此,汽车厂商应好生思量。
仅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就有65款新车上市,其推出新车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但也因此造成了“同质化”现象,对同类产品太多的选择反而令我们眼花缭乱。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汽车平台化生产战略这把双刃剑。
最初,汽车是由车厂工人一辆一辆敲制、装配出来的。100年前福特T型车第一次引进流水线方式进行生产,使得底盘装配时间从12小时减少至1.5小时,价格也从最初的850美元降到265美元,生产成本以及装配时间的优势,使得流水线生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汽车平台的雏形,也就这样开始诞生。
随着用户对车辆要求的不断增加,车型的寿命逐渐缩短,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频繁的变化需求。一种能满足同时多车型研发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又逐渐成为众多厂商竞相寻求的利器。经过不懈的努力,汽车平台在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了。早在当年德国大众首推汽车平台概念时,其总裁皮埃希博士就表示,无法给汽车平台作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纵观几十年的发展,还是可以看出现有汽车平台所拥有的几个共同特点:
●底盘和车身结构相同 共线生产车型不同
底盘好比汽车的“骨骼”,承担着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其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车身结构则犹如汽车的“血肉”,包括驱动方式、发动机舱位置、车身刚性、焊接工艺等。而平台化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相同的“骨骼”和“血肉”上,研发不同车型。
通过加装不同排量的发动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车身设计,再配合细节上的调整,同一平台上的车型可以做到大相径庭。大众旗下的速腾与开迪都是PQ35平台上的杰作,但如果不加说明,局外人根本不会知道两者还有“近亲”关系。然而毕竟血浓于水,外观上的区别无法淹没其真正的驾控感受,两者在底盘悬架的路面过滤感、转向的循迹性、车身的质量分配等方面都拥有极高的同步率,表明了其“孪生兄弟”的身份。
另外,从生产工艺上来说,平台生产的最大优势就是共线生产。零部件的大规模通用性,使得车辆许多部件的装配可在同一生产线上完成。不夸张地说,速腾的悬挂部件是可以和开迪互换的。如此,平台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和多车型开发模式,就使平台生产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代汽车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现今,很多人已把平台技术作为衡量汽车厂商实力的标准之一。
●平台车型“同质化”现象严重 共享平台成为主流
今年上半年国内上市的65款新车,其中有不少车型使我们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除了车灯、腰线、进气隔栅等有显著区别之外,远远看去,我们很难区分其真面目,其主要原因就是国内在引进平台化生产工艺的同时,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平台技术。一个成功平台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长时间的研发过程,至少5年后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技术平台。而众多国内厂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只能在现有的平台基础上补充车型,许多“改头换面”车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现今,各大国外汽车厂商都纷纷拥有数个自家的平台,各平台也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福特C1平台以操控性和敏捷性见长;丰田的NBC平台则拥有低油耗的杀手锏;而大众的PQ系列平台的安全性闻名于世。
为此,独立开发全新技术平台已不可能,厂家更多的是选择合作的方式共享现有平台,或共同开发。新一代的克莱斯勒NEON就与著名的日本三菱赛车LANCER EVO共享开发平台。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共享平台的使用,使得博采众家所长的车型面世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