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表现了支柱产业强劲的一面:国内产销突破700万辆,出口有望突破34万辆,均创历年之最。但在业内外一片颂歌中,有关产品品质的不和谐之音时有发生,甚至开始干扰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
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被认定为全球最后一个未开发的汽车市场:40年来的发展年产销量不过百万辆,轿车工业基本是空白,汽车产业整体处于卖方市场。这一供求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国后WTO期。由于汽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资料,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私人消费品,推动了市场对汽车产品的需求,乃至在2002年、2003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到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在连续跨越几个百万辆台阶后,终于在700万辆平台着陆。为了解决因长期积累的消费需求与短期供应不足的矛盾,从2003年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启动扩大产能工程;与此同时,加强营销建设成为企业力图快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中之重。当然,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企业,都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时,也引入了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中国汽车市场格局仍属“战国时代”,拼争市场首要及时的供货能力、有效的营销手段,质量问题出现后由企业的售后服务部门解决。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做法,确实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仅从一位新华社记者亲眼所见即可了解一斑:新车一年换了9次排气管还是不能使用;有的新车拿出去巡展,半道上就趴窝不前,30℃的高温下空调不制泠;有的洋相出到国门之外,某国内品牌客车300辆出口到一非洲国家,没运行多少时间大部分车辆就开不动了。
汽车的质量问题不单出现在自主品牌产品上,合资品牌汽车同样也被消费者追讨过。目前中国在用的轿车特别是近5年售出的车辆,今后的一二年将处在质量问题频发的高峰期。如果企业不把质量问题放在制造前端解决,而单纯地依靠售后服务部门,那么产品品牌就无法确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国家质检局已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规定,一旦召回,企业将承担巨大的损失。
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要由“又快又好”变为“又好又快”。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在达到一定规模数量平台后,2007年将是品质为先之年。在未来汽车工业增速进入平稳期后,品质将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因素。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