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集团缺席即将开幕的上海车展,海马却在背后偷着乐。他终于有了第一次独立在公众场合亮相的机会。
从2003年开始,海马就一直像影子一样跟在马自达和一汽集团背后参加每年一度的北京、上海车展,有人甚至不清楚它是怎样的一个企业。
北伐战争
热炒了许久的“海马版”马自达3——H1终于要在上海车展期间与公众正式见面了。作为一款与昔日合作伙伴马自达有极大渊源的新车,H1是海马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之作,也是海马闹“独立”的标志作品。
“价格还没定,也许要到5月份正式上市前一个星期才能最后确定。”一汽海马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谭继民说。虽然一汽海马为H1定下的今年3万辆的销售目标,只占一汽海马今年全年销量目标的1/5,但定价问题仍是关键:一方面要避开福克斯、标致307、速腾等的价格锋芒;另一方面又要顾及正在热销的福美莱二代。“这个价格确实不好定,”一汽海马汽车常务副总经理孙忠春想到的对策是“北伐”——“发展二三线城市市场,把华北、西北市场作为重点,分散市场压力。”按照一汽海马的网络规划,今年海马将新增60家经销商,其中至少40家来自北方地区。
独立运动
然而,“北伐”仅仅是个开始,海马真正吹响的是“独立运动”的号角。
据了解,H1项目启动于2003年11月,按照海马的官方说法,决定上这个项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巩固和深化与马自达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大自主品牌的开发力度。同年1月,马自达6轿车在长春下线。
“其实在那之前,马自达当时准备把马自达6放到海南生产,但最后却被一汽横刀夺爱了。”有接近海马汽车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后,海马“被迫”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如果我们知道马3和马6都放在海南生产,也许就不会上H1了。”海马汽车某高层私下告诉记者。
然而,H1项目只是海马汽车与一汽闹矛盾的事件之一。始建于1988年的海马汽车(当时名为海南汽车冲压厂,1990年更名为海南汽车制造厂)在1997年底被一汽集团兼并,重组成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其中一汽占51%,海南国有资本占49%。但纳入一汽后,除了带给了轿车生产的目录外,一汽对海南并无任何资金和产品技术的实际支持。海马内部人对此曾颇有不满:“我们在一汽那儿什么也没得到。”
而此时,时任一汽海南总经理的景柱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成立了海南汽车集团(下称海汽集团),并通过与马自达的合作壮大了自己。此时,海马汽车有了最初独立的念头。
品牌回购?
三方的合作期间,矛盾关系一度出现激化。“我们向马自达买技术的钱,一汽一分钱也没掏。而当设备买回来后,再由海汽集团租给一汽海南。一汽不用承担一点儿风险就坐享其成。”海马内部人意见很大。
按照几方的意愿,2004年7月,注册资本12亿元的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组后,一汽集团、海汽集团和海南省政府所持股比分别为49%、49%、2%。“(在股权方面)能和一汽平起平坐,也让海马的独立梦更近了一步。”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日前,海南国资委已经决定将其持有的海马汽车剩余1%的股权授权给海马股份管理。而在2006年底,海南省政府已将持有的海马股份减持了1%。目前,海马股份享有海马汽车50%的收益权及51%的表决权。
借H1上市预热之际,一汽海马市场部部长汤斯说:“以前孩子再好也是别人的,没什么好说的。现在不同了,海马会在企业宣传和品牌上多做努力。”那么下一步海马是否会回购仍掌握在一汽手中的这49%的股份呢?
“这就要看他们(一汽)愿不愿意卖了。”海马内部人士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孙忠春说:“海马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毕竟在这轮国企重组大潮中,任何的资本运作都有可能实现。”北伐之举,明显让海马底气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