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3580平方米的神龙武汉工厂焊装车间,从4月22日开始了新的工装改造。
新焊装线改造的难点是:现生产设备状态、车身质量状态与改造切入点的匹配,时间短,工作量大,3周内要完成新产品项目成型机的上部工装安装、下部新老共用工装更换、自动化调试、生产启动、焊接调试,并确保五一后顺利生产,以保证PF2平台的产量和质量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焊装线改造成功与否,对神龙未来发展成为重要。
在改造现场,有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汉,不时地向法方现场支援工程师菲利普提出自己的建议。2006年,这位男子汉就曾去过法国的研发中心,并就焊装线的改造,提出令法国同行十分钦佩的建议:根据多年的现场实践经验认为,由法方设计的3D演示中,存有设计缺陷——并一一指出问题的这个人,就是神龙公司武汉工厂的高级技师黄华。
很难想象在二汽工作了几十年的技术工人家中橱柜,竟然收藏了100多盘中外古典音乐的CD,并且能够说出作曲家的爱好和作曲的初衷。
每当清晨6时,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黄华的一天便开始了。黄师傅这个爱好是出了名的,在武汉古典音乐发烧友中却鲜有人知。
黄华称:闲暇时他的最大乐趣不是陶醉在罗西尼轻松愉快的韵律里,就是被“钢琴大师”朗朗弹奏的旋律所触动……
作为神龙公司焊装线上的高级技师,黄华每天的工作看上去很单调,一成不变,但这位全国劳模却不这么认为。 他说: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听音乐,通过音乐缓解紧张的工作心情。
作为神龙汽车公司焊装线上的老技工,黄华每天的工作看上去单调,一成不变,但这位全国劳模却不这么认为。
中国有句老话叫“云深不知处”,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在湖北的合资项目——神龙汽车,已走过15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虽短,但身处其中的黄华却感到变化很大!
1971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黄华回忆到:二汽刚开始组建的时,一边设计,一边盖厂房。那时候,工厂盖在大山里。厂房很简陋,人住工棚,也盖在厂房的旁边。
参加工作之初,黄华来到一汽学习和实践。带他的几个师傅里,有几个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他跟他们学了很多的东西。这些大型的组合机床,比现在的要复杂。黄华是机加工,一天工作12个多小时,为的是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设备知识,并锻炼实际的维修能力。
他说:在一汽,尤其是做人做事,从加工每一个零部件开始,学会了一丝不苟的品质意识。让他更难以忘却的是,他是南方人特别想吃大米饭,几位师傅就会在周末,轮流请他到各自的家去吃大米饭。那时候生活困难,师傅家也有孩子啊。至今,回忆起在一汽那段往事,话语间依然充满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黄华有后先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两大摇篮里成长经历,受到了国有大企业优良传统的熏陶和传承,从中汲取了精华。因而在与外方合作时,既不显张扬也不显低眉。在关键时总能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让同行刮目。
在艰苦的条件下,黄华与同时期的中国汽车制造人一样,没放弃过“中国汽车产业平地起风云”的理想,尽管收入低,还是拿了多年的积蓄去购置电脑,储备掌握新知识,以利于钻研与实践。时间到了1994年,中法合资项目——神龙汽车公司落户武汉,黄华感觉到产业飞跃变化的时机降临了。
起初,他曾想:调到合资厂工作是否有用武之地?新厂房,新设备,新挑战。黄华骨子里的那股积极自主要求学习的劲儿,只要一上来,便停不下来。神龙的领导们也看出了这个老技师的秉性,给了他最大的发挥空间。
1995年黄华调到神龙公司武汉工厂,担任班组长,负责焊接工作。当时厂房新建,现场设备很乱。他就带领20多人的班组成员每天在厂房里整理、安装、摆放、检查……摆布几万平米新厂房内的设备,一干就是半年。
那时候厂房里没空调,武汉夏天又热,不要说全身动,坐在里面也会全身湿透了。黄华为了给企业省钱,楞是带着班组成员把设备安装的活全部包干了。
工厂曾对黄华主持的主要技术改进(改造)项目进行了统计,竟有20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去年初,神龙公司提出了全面降低成本的目标任务,黄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再次走在了前头。他的同事总结出了黄华降成本的几大招数:
一是带头争分夺秒工作降成本;二是管理降成本,通过观察和思考,他找出了判断焊钳用电缆寿命的科学方法,改定期更换为有选择地更换电缆,明显降低了备件消耗;三是通过国产化降成本,在参与二期工程建设中,他精打细算,既在投资中算大账降成本,也从一个个备件中算细账,以至于一个小小的定位销国产化也不放过。
他利用工余时间测量700多种进口备件的定位销,在电脑上绘制了437张机械图,统一规格,重新编号分类,实现了100%定位销国产化,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而且方便了管理。
有人认为:黄华的骨子里就有一种老东风的创新基因,从制造卡车机加工开始到一汽学习深度加工,又从十堰深山沟到神龙武汉工厂,从不会电脑到掌握3D动画模拟技术,再从焊装车间一个车型、两个车型……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新技术的追求和掌握,体现了神龙在新时期中国制造的特点。
他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一件事,对于车间大型设备零部件的结构图,他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再去现场去观察,目的就是消化和掌握。厂里给他配的电脑早已超负荷运行,新的资料只能装在移动硬盘里。前边带着一个塑料大筐的轻便自行车,成了他在巡查设备运转时的移动工具。
有人也许会问:黄华身上为什麽老能保持一股劲儿?神龙公司技术中心车身分部焊接工艺设计室的工艺员李燕对此深有体会。
她说:焊装线改造工作,是2006年4月20日开始决定启动的。7月4日,神龙与BEMA签定合同,但到了9月30日BEMA处于破产保护状态,无法完成合同的全部内容,如果重新确定集成商,项目将推迟2个月。
这意味着这家供应商,将很难确保项目从设计到后期制造至维修的全过程执行。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神龙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和挑战,必须从国产化的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
经过第二轮的招标后,神龙选定了成都焊接宝码公司作为后继供应商。这条PCE的专利系统,从来没有一家国内的供应商做过。为了保证技术方面达到吻合,还有后期的工程节点,神龙专门设立了一个专家技术保证系统,中方是李燕负责,法方是菲利浦·大列先生负责,专家技术保证系统分了几个方面,首先对供应商进行培训,还请了一些专家来援助。黄师傅多次赴成焊宝码现场指导,有许多设计人员未曾想到过的实际问题,黄师傅一一解决。
菲利浦是来自戴高乐家乡的现场支援专家,在焊装领域已有17年的多国实践工作经验,这次焊装线改造的四种颜色计划进度表就是他做的,涉及到全球几十个厂家和配套商。
这位异常爱吃中国松鼠桂鱼的 “法国劳模”,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项目成功与否对他的压力十分大,四种颜色代表了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个阶段所必须完成的调试任务。他对他的合作伙伴—老黄,李燕,成焊宝码都十分欣赏。
这位身着浅棕色长身工作服的法方专家,手上带着一幅灰白色线手套,经常是清晨6点来,晚上10点走。
去年底的联欢会上,他和他的同伴唱了一首歌,其中有段歌词: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规划,让我们共同动手去实现它吧!
成功之后,菲利浦这样评价说: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黄华师傅,我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要说肺腑之言的话,黄师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中方现场负责人李燕说:在这一项目里做集成项目的过程中,神龙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她认为:国产化是一个复杂和细致的系统工作,怎么对它的质量进行评比,如何过渡转换替代,依然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致的工作在里面。但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神龙整体工装质量运行体制是好的,结合了中国制造的具体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了中国工装设备的制造能力,消减了成本,比原来的法国承包商的质量更好。
每天,黄华和李燕、菲利浦三人会在工作中不期而遇。李燕说:这条线最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我就跟黄工在一起合作。他作为维修机械方面的负责人,经常要与我们一起到供应商进行方案会签和设计会签。有他在,大家都放心。这不仅仅是神龙的财富,也是PSA共有的财富。
在这个过程当中,黄华提出了很多对中外方案有利的设计,有的机械结构设计起了良好的改进,避免现场有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故障。所以,中法双方的专家十分重视黄华所积累的几十年现场实践经验。而法方更看重这一点。李如是说。
黄华说:每一次引进新车型,焊装设备就需要更新新技术。现在我们基本跟上了几个国际大汽车生产厂商的工艺流程,比如现在的东风标致307项目基本上跟PSA集团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差不多了——这个基本上算是PSA的一个标准体系。
菲利浦在总结神龙合作项目的经验时说:从307项目开始,采取了前瞻性的工装设备,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焊装设备的投入为后续产品发展预留一个可利用的空间。
黄华称:从工艺方面来讲,作为一个新技术,国内工装制造厂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通过神龙与他们的配合和钻研,在运行,在焊装线上,在维护运行方面,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比较神龙在做初始国产化焊装的时,有一个比较牢固的后盾。更何况,随着神龙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成焊宝码生产的国产焊装设备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制造体系的提升。
菲利浦认为:黄师傅是非常杰出的一位师傅,每次我们有这个请求的时候,黄师傅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响应,之前做这个项目有几次验收的节点,每次在节点的时候,黄师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我们非常中肯的意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之上,让中法双方共同进步并吸取经验,所以我觉得黄师傅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
为了降低装备成本,形成最终产品价格上的优势,神龙公司要求员工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钻研创新,寻求突破。神龙公司的发展,也同样带动了武汉周边装备技术力量的提升,比如成都宝码这家民营焊接设备公司。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交流学习,已成为国内重要汽车企业的配套厂和供应商。黄华认为,中国的装备厂商也能生产出更具多样化的,复杂的工装设备。
有人说:在神龙公司15年的建设发展中,黄华成为普通技术员工,更是一名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代表。这种创新基因的动力,来自于神龙企业文化的精髓:从不会到会,从不明白到掌握,从引进到消化,从吸收到创新,从没有标准到创建标准。黄华成长的背后,折射的是神龙对中国制造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神龙已有了像黄华这样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工人的群体,并融入到生产经营一线的各个角落,这是黄华倍感兴慰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