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快就是慢 慢也是快 汽车制造需夯实基础

  65.01万美元。

  这是与世界闻名的“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个经过网站eBay网络竞拍的价格,已经比去年中国商人段永平,所付出62.01万美元的代价高出了3万美元。当然作为全球首富第二的巴菲特并不缺少这一点“小钱”,他是把竞拍所得资金捐赠给一家慈善基金会,用以资助穷困者和无家可归者。

但是能与当今这样的投资大师当面请教和沟通他的心得与智慧,恐怕是很多商界和投资界精英们的终生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价格并不贵。

  “快就是慢Fast is Slow”,这是去年段永平先生与巴菲特沟通以后的感想,这是巴菲特几十年来在投资领域不败的秘诀,颇有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精髓,其实这更是一种大的商业和投资智慧。

  的确,环视现今中国,整个社会和人们心态之浮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段,上快项目赚快钱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从我们面临“十倍速时代”、“快鱼吃慢鱼”到“狼图腾”的启示,仿佛一夜之间就能“敢让日月换新颜”了,而且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许多发展“快”的企业和品牌,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很多的IT公司快速成功案例也支持了这一论调。

  同样反思中国汽车业界,这几年各个汽车厂商、尤其是自主品牌发展迅速的态势,在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快”的做法能使我们的汽车企业,成为百年老店和真正走向国际吗?

  在巴菲特眼里,“快就是慢,慢也就是快”,说来玄乎,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简单容易理解,管理层是否诚实理性以及对投资人坦白,财务上是否稳健增长且有稳定回报,市场经营上是否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且能否提供给公众真实和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几十年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和带来丰厚回报的企业就那么几家,从世人熟知的可口可乐、吉列、运通卡、麦当劳、迪斯尼,到近几年斩获颇丰的中国石油,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汽车业界一直的做法是以市场换技术,但是当这条路走了二十余年后,我们发现凭借与跨国公司合资,以期掌握技术、学习管理和培养人才的做法实际上成效缓慢,这些大型国有汽车企业普遍躺在合资伙伴身上,依靠引进成熟产品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成长而获取巨额利润,但对于核心技术则还是属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反倒是近年来很多在市场上自行拼杀的自主品牌们进展神速,然而在这样的速度背后,我们不得不看到很多所谓的“自主”其实并不那么自主,海外并购也好,委托设计也好,抑或是自主开发也好,相对于那些合资厂商,也并没有得到多少的核心技术层面知识产权的积累,而且未来发展更加环保、清洁、安全的汽车产品前沿技术,是谁也不会主动告诉你的,这样的“自主”犹如是建造在沙滩上大厦一样,中看而不那么中用。

  再从另一层面来看,进入07年,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一直热火朝天,不断扩张的市场份额,让很多业界和媒体人士欢欣鼓舞。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是通过B级车卖A级车价、A级车卖A0级车的价钱,以价格竞争来实现的。对于刚刚步入汽车社会、还没有深刻理解汽车文化内涵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同样差不多的东西,便宜的当然受欢迎。

  因此,这并不能说明目前这些销售畅旺的产品背后的企业,在未来日益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势头。依靠新品的不断推出、价格竞争以及市场广告和促销力度赢得的市场份额,只能是属于“快”的范畴,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操作。而对于一个具备战略性思考的企业来说,如何建立长久的品牌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汽车厂商和自主品牌们需要着力的地方。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目前国际上成功的“快”企业和品牌,就会发现在他们高成长的背后,提供都是同类竞争对手或他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这使得他们能获得比别人高得多的市场利润。如三星的垂直产业整合和卓越的产品工业设计能力,星巴克独有的咖啡文化和消费者体验,宝马以技术实力为支撑提供给消费者终极的驾驶乐趣等。

  同样最近以i-Phone再次引发IT界热议的苹果公司CEO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谈到苹果成功奥秘时说,“看看i-Pod你就会明白。它是一款软件产品,也是一款漂亮的硬件。而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实现这种飞跃,创造出那样的软件,通常的仿造者会努力模仿硬件,这会让他们耗费一些时间。但是我们的软件比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软件都至少先进五年。这就是苹果公司能享受在i-Pod上获得的成功的原因所在,手机也将是类似情形。”也正是软硬结合的实力,创造了苹果风靡全球的酷文化。

  这些“快就是慢,慢也就是快”的企业,长盛不衰的经验之谈,足够我们汽车业界学习了。

  最近,业界似乎又在讨论韩系车最近在中国市场上节节败退的现象,认为韩系车似乎在中国市场要走下坡路的论调甚嚣尘上。但是请别忘了,当年以现代为首的韩系车在北美市场上的成功是如何取得的?

  没有对产品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10年10万英里品质保证的自信,韩系车怎么可能打开发达国家的成熟汽车市场?相比我们的自主产品屡次在欧洲碰撞试验中的劣评,我们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发展是不是太“快”了一点?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