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零部件通过出口的渠道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中国和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品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何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提升盈利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国市场的零部件产品出口总额终于超过德国,成为美国零部件市场的第二大出口国。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向美国市场出口的零部件产品价值总额已经高达19.3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27.4%。
在今年的前四个月,中国零部件出口总价值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8%。其中,仅4月份一个月的出口额就高达10亿美元;而进口产品价值总额为3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25.9%。
今年1月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十一五”(2006-2010)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截至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将实现人民币12000亿元(约合154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将力争达到人民币4000亿元。
伴随着出口价值总额的一路飙升以及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的日益明朗,中国零部件生产在美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为了能在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赢得优势,跨国的零部件厂商们纷纷加快了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步伐。
据了解,作为世界第一大零部件生产商,博世已宣布,在2008年之前,将中国的投资额增加6.2亿欧元(约合8.37亿美元)。力图在全球市场实现复兴的美国零部件巨头德尔福也表示,将在中国新建两家工厂。
鉴于清洁型车辆尤其是柴油车的日渐推广和普及,日本电装公司(Denso)也表示,将在中国的常州市投资4100万美元成立一家工厂,用于柴油发动机相关配件的生产。
该工厂的投产日期初步定在2009年,届时初期的年产能将达到10万台。据称,除了泰国和匈牙利之外,中国市场已经成为Denso的第三大海外生产基地。
此外,来自德国的马勒集团(MAHLE)、美国QTires轮胎公司和李尔(Lear)公司、西班牙恩比贝克(NB-BECO)等零部件厂商均在中国市场兴建了新的生产基地或合资公司。
在今年的1-3月份,日本凭借35.7亿美元的出口表现,位居美国的第一大零部件出口商。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跨国零部件厂商在中国产能的增加,在未来几年,我国的零部件产品在出口方面或将实现新的突破。
但是,隐忧仍存。
美国《纽约时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零部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拜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原材料价格以及宽松的环保法规所赐。随着工人工资的增长和政府在污染方面监管力度的加强,上述诸多优势能维持多久尚难定论。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出口价值总额的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与日本、德国等同行相提并论,中国的零部件产品只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该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在出口总量上被中国赶超,但德国零部件产品的盈利能力要远胜于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零部件通过出口的渠道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中国和发达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德国)之间的产品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提升盈利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改变目前产业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转而成为技术密集以及高附加值,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必须攻克的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有力的行动。比如万向集团以及其他行业的翘楚所做的努力。
对此,“十一五”规划指出,在未来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注意力将着重于发动机、传输装置、电子设备等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至2010年,投入上述工作的研发费用将占到行业总销售额的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