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搞不搞自主品牌现在变成了企业向政府和社会交代的政治问题,企业都要积极表态,不管真做还是假做总之都要做出来亮相。所以现在所有汽车集团都得规划自主品牌的进程表。
搞不搞自主品牌成了企业站队的分水岭和对民族产业的态度问题,自主品牌开始充满泛政治化的气息,作为商品属性的品牌问题因被加入了非商业因素而异化了。
如果要探究自主品牌定义问题必然卷入概念的旋涡。其实任何商业品牌都有归属,其所有权受到法律保护,其实谈不上什么自主不自主,是你的别人夺不走,不是你的你也拿不来;但品牌本身又有商品属性,可以合法买进卖出或流动,今天“自主”,明天可“他主”;美国通用汽车就是通过不断的企业并购把美国、德国、澳洲、韩国的所谓的“自主品牌”归入自己的旗下,德国大众汽车也收购了西班牙、捷克、英国的一把所谓的“自主品牌”。企业即使掌握了所谓的“自主品牌”,一旦经营不善,或者被转卖或者被淘汰,最后也自主不了品牌的命运。
在中国与其说流行用“自主品牌”表述不如说用“本土品牌”为妥,如果本土品牌壮大后能够大批量
地走向国际市场,自然就成了国际性品牌,如果在国际品牌堆里做得更为出色就成为国际名牌,这时即使转卖也能获得巨大的回报。所以搞本土品牌本身并无必要罩上什么神圣光圈,谁愿意干就去干,关键在于能否首先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价值、地位和消费者青睐,而不在于企业是否搞了什么自主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急于通过合资方式来挽救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因此也顾不上为本土品牌发展做前瞻性战略规划,没能做到日本、韩国当初发展汽车工业时的深谋远虑,这是中国汽车业的缺憾。但八十年代要大张旗鼓搞本土品牌也是不切实际的奢想。通过二十多年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国汽车企业只有在充分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材和在市场成熟,水到渠成的条件下,本土品牌企业才大有可为。但现在也没有必要从此开始否定合资企业的带路作用和奠定的现代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基础,把本土品牌看成都是自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沾过丁点合资企业的羊水,这是片面的历史观。
合资企业本身就是中国汽车的组成部分和在中国的企业法人,所以人为把合资企业描绘成“自主品牌”的对立面和假想敌实无必要。新崛起的“自主品牌”企业阵营为博得政府更多支持和青睐,多为“自主品牌”上色加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要在政治观念上非得弄成“东风压倒西风”架势就显得虚张声势。按照“猫论”不管什么品牌属性首先要对得起中国的消费者,然后本土品牌凭实力自己和外来品牌去市场上对掐。
由于“自主品牌”已成香饽饽了,凡是国内企业均可分享用之,并不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专利;观望许久,合资企业总算回过神来也积极挤入“自主品牌”的阵营中,引得一些人的不屑。如果合资企业通过“自主品牌”产品形成与外来品牌的差异化,也能另开一片市场江山,何乐不为呢?佛起什么名称并不重要,关键看烧香拜佛的人有多少。本期社论专就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一事进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