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轿车销售数据有一点十分耐人寻味,那就是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已经超过合资品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1至7月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达745798辆,占据轿车销售总量的28%,超过日系车、德系车和美系车等合资品牌。
自主品牌的进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方面,短短几年间,自主品牌不再无足轻重,不再“陪太子读书”,而是成为合资品牌的有力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一汽奔腾、上汽荣威、南汽名爵等突破了以往不少自主品牌“车型靠模仿、竞争靠低价”的套路,走出自主品牌发展的新路。
然而,在肯定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自主品牌存在的深层问题。在现在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些问题很容易被掩盖过去,但“潮退了,就知道谁在裸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一旦速度放缓,企业很快会面临发展的窘境。
自主品牌存在两大根深蒂固的问题,其一是增产不增收。上半年,车企普遍收入颇丰,重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302.06亿元,同比增长65.79%,但自主品牌企业盈利情况却是冰火两重天。日子过得好的比如奇瑞,利润总额增长率达到210.63%,日子过得不好的比如吉利,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5%。这是两个极端情况,普遍情况是多数自主品牌企业利润增长低于平均水平。
这个问题一方面源于自主品牌产品集中于微车和经济型车,利润空间本来就小,现在这部分市场又正受到挤压,所以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主品牌在精益生产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成本控制不如人意。自主品牌企业大多意识到前者,努力进入中级车和中高级车市场,但后者却远未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两大根深蒂固问题之二是口碑欠佳。某自主品牌企业销量、利润都增长很快,但由于投诉量很高,尤其是发动机投诉占到整体投诉量的一半,所以在消费者中口碑平平。
任何汽车产品都不会完美无瑕,但如果连续几个批次都普遍出现同一故障,或者一款车已经生产几年,进入产品成熟期,却还是小毛病不断,那就值得重视了。
有人把问题归咎于生产管理不严,有人认为是由于引进的生产线技术水平不高,这些都有道理。除此之外,常常被忽视的是零部件供应能力以及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问题。从去年到今年,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打造出几款热销车型,销量攀升,就需要大量释放产能,但问题是零部件供应跟不上,工人劳动强度也激增,引致质量问题频发。
现在不少自主品牌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两大问题,正在从生产、研发和营销等方面改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恐怕永远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必须找到真正的症结,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实际上,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深层的心理根源,那就是自主品牌急躁的心态。
自主品牌急切的情绪可以理解。企业一旦扛起自主品牌的大旗,就要对行业、对民众有一个交代,不但三大集团如此,其他自主品牌企业也如此,尤其是对于那些在A股、H股上市的公司来说,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很大,而且企业也希望借着现在大牛市的机会高速发展,所以都希望尽快看到成果。
“外界总说有些企业自主创新不作为,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都很努力,使命感很强,但正因为太渴望取得成果,容易走进急功近利的误区。”一位接近各大集团高层的资深人士这样评价。
如同急于求成的心态会使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动作变形、失误增加一样,这种急躁的心态也使部分企业更重视规模扩张和销量提升,希望拿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但对成本管理、质量控制等重视得不够,才会出现销量增、利润减、投诉增的矛盾局面。
如果长此以往,自主品牌企业即使销量上升,销量的含金量恐怕也会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应该沉住气,把心态放平,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政府、消费者和媒体也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给自主品牌以宽松的发展环境,防止过度施压造成企业畸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