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款设计都有一个基本风格定位,准确定位是设计的根本所在,所有曲面、线条和细节处理手法都要依从于它
据说,中国的企业界喜欢两本书,一本是《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本是《没有任何借口》。从我从事的汽车行业来说,我觉得那些管理层喜欢的可能不是书的内容,而是印在书皮上的这两句话。
单就汽车造型设计而言,前者的确非常适合用来表述细节的重要性。百余年来,汽车基本构造的发展和变化相当缓慢,以至于被国内企业概括为“四个轮子两个沙发”。从基本元素看,这是事实,因此当我们比较某一时期的同类车型时,不同品牌的差异基本都体现在细节上。
汽车基本使用功能的同一性决定了它的“大同”,而附加功能的差异才造就了汽车的“小异”。为了让消费者能够迅速比较出这些细微的差异化并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细节设计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不同汽车竞争的重点。
细节设计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解读。很多概念车发布的时候,设计主管们都会详尽表述其设计理念如何的与众不同、造型语言如何的独特前卫。这些设计理念最后被媒体翻译成社会可以阅读的语言的时候,都化为了几个夺目的特征点,可能是车灯的蓝色光芒,也可能是面罩的多边轮廓,反正不会是设计师苦苦追求的尺度比例和曲面凹凸。
设计师看重的东西确实是造型美感的根本,但把它表述给用户的时候必须采用容易被多数人理解和记忆的细节形式。对于那些喜欢看车展的消费者来说,类似后者的描述更加亲切和熟悉。
自主品牌设计越来越重视细微之处。比如发动机装饰盖,作为没什么实用性的一个隐藏细节,原来只是在国外大牌豪华车上才有,现在售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也大多都有了,而且颇费了些心机。有意思的是,在一些用户选车的时候,装饰盖的有无和优劣已经成了衡量整车设计是否完善的一条标准。类似的例子还有门槛上的迎宾踏板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画龙点睛的细节,而是过度修饰的不伦不类。桃木本来是昂贵高雅的装饰,但被大量仿制的劣质木纹塑料弄得臭了街,甚至某些豪华车上极费心思和成本的枫木、山毛榉都跟着遭殃。
我觉得,接下来的受害者就是车上的抛光铝和拉丝铝,铝材在汽车设计上的使用,本来是为了减少对镀铬工艺的依赖,因为镀铬工艺会带来严重污染,作为代用品出现的铝材具有天生的环保性,而且加工技术比较先进,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未来感、科技感十足。
但现在,铝材却被铺张地应用在各种风格的汽车设计上。科技感只是招人喜爱的氛围之一,温暖的、友善的、舒适的,也都是美好的设计追求,怎能一概采用冰冷的金属来装饰?
这都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和谐原则。每一款设计都有一个基本风格定位,准确定位是设计的根本所在,所有曲面、线条和细节处理手法都要依从于它。在一款车上所有的细节都应该与整车的设计风格相统一,并且由之来定主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精致动人,该平实简朴的就必须简单,是辅助衬托的就必须退后。
带有镀铬亮环的圆形灯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大多是从马自达6车型上认识这种设计手法,其特征非常招人喜爱。但这一设计手法首先依从的是马自达6整体的设计风格。这款车的曲面是极为干净的设计,其动感情势的表述迫切需要在素净的表面上出现精致的、与众不同的、抢眼的细节,而且马自达6身材舒展修长,有足够的空余来充填,因此才有了横向排列的轮廓明亮、灯腔鲜艳的四圆筒灯具设计。这个细节是整体风格均衡所需要的特例。
而在另外的车型中,可能需要强调的则是灯具的轮廓,内部的细节应该是次要的元素,或者车身表面本来就有很多精致的细节了,不需要灯具再呈现出纷繁的色彩,这时候就不能采用马自达6的设计了。
结果,这一设计被自主品牌疯狂拷贝,不管表面空间多么紧张,都要硬塞进去三四个红黄圆筒,衬在明晃晃的基底上,好像非此不足以表示自己设计的前卫和时髦一样,实在是让人觉得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