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在海外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资料图
2000年至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
中国汽车业已经卷入浩浩荡荡的全球化洪流当中。如何分享广阔的海外市场?本版通过“零部件采购、海外出口、海外建厂”三大热点,回顾了中国汽车业近年来所取得的“海外”成绩。中国质优价廉的零部件在诱惑着海外汽车巨头;自主品牌汽车受压于国内激烈竞争,开始了汽车出口之旅;而更有雄心的一些本土车企,则开始奔赴海外设立生产基地。
低成本零部件:
海外巨头来华采购的诱惑
跨国汽车巨头正掀起来华采购汽车零部件的热潮。
“国外汽车企业已经将采购办事处开到家门口,这种难得的好时机一定要抓住。”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
来自盖世汽车网的统计资料显示:跨国汽车企业仅在上海设立与汽车相关的采购办事处就近200家。其中80%为整车厂及其一级供应商,整车厂在华所设采购办事处中有60%来自于欧洲企业、40%来自于北美洲企业;一级供应商中30%来自于欧洲企业,70%来自于北美洲企业。剩余20%的汽车采购办事处为国际汽配连锁店及贸易公司设立。
与此相应,中国汽车零部件业产值和出口金额近年来快速增长。
中国工商联汽摩配协会副会长苏晖表示,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700亿元,销售产值将达6500亿元;而且出口数量增长较迅速,近五年增长了6.6倍,一些自主品牌产品也开始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预测:“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约14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汽车巨头纷纷来华采购
福特汽车是首家在上海设立全球采购中心的跨国汽车企业。2002年,具有先见之明的福特汽车就开始盯上中国汽车零部件。
昨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福特汽车中国副总裁许国桢表示不便透露在华采购金额,“我们仅在2005年对外宣布过在华零部件采购量。即2005年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华曾宣布,福特2006年在华采购量为200亿元。”但许国桢同时表示,“2007年,福特汽车在华采购量肯定会较2006年有较大增长。”克莱斯勒东北亚副总裁罗威亦表示:克莱斯勒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每年均保持非常巨大的增长,增幅在两位数。通用汽车对在华采购量也讳莫如深。
据接近美国汽车巨头的人士分析,三大美国汽车巨头之所以如此保密,是因为在华采购金额过大,因而会引发美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会的一些不满情绪。
但通用汽车在华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日趋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前,通用汽车主管采购及供应链的全球副总裁安德森11月表示:通用汽车在中国有近400家供应商,超过90%通用汽车中国业务需要的零部件是在本地采购的。在中国大约有60%通用汽车的供应商有些国际化背景,剩余40%是中国本地公司。
有消息指出:德国大众2006年在华共采购1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而丰田、宝马等国际巨头也表示:2008年将加大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采购量,并逐渐由对车身、车灯、车椅等低附加值的装饰件采购,转向汽车电子和底盘、发动机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采购。
在11月底北京召开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及跨国采购国际论坛”上,通用汽车集团高层表示:未来3年内,全球首席采购官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低成本国家采购”。
用中国产品“减支增效”
是什么“诱惑”着这些汽车巨头不远千里来华采购零部件?
陈文凯指出,“在华较为高调设立零部件采购办事处的多为美国企业。因为在国际市场上,美国汽车巨头由于种种原因,较难角力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的低成本汽车。因此这些美国汽车巨头迫切需要寻找降本增效的良方。”
毫无疑问,汽车零部件采购正成为其降低成本方式之一。因为在国际汽车巨头的成本构成中,零部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生产、研发、市场管理各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在北美,整车厂的零部件采购额占其生产成本的60%至70%以上。”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钱诚博士指出。
按照日系企业的竞争势头,美国汽车巨头要将全球采购成本降低10%至15%。而这一巨大的降幅,唯有通过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下降才能实现。
钱诚说,“过去几年,美国制造业随着美国产业的升级在向新兴市场转移。没有能力实现这一战略转移的企业由于成本的压力做不下去了。”
在美国汽车巨头采取向新兴市场转移这一动作之后,欧洲汽车企业也坐不住了。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QMC质量管理中心中国区副总经理冯其昌表示,“基于全球竞争压力,欧洲整车企业正加大汽车零部件采购力度。”
“福特汽车之所以在中国大量采购汽车零部件。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在提升,无论是交货质量、技术水平、价格上均有较大竞争力。”许国桢告诉上海证券报,“另一方面,随着长安福特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
许国桢此言说出了众多跨国整车巨头的心声。
盖世汽车网的一项数据表明:美国底特律汽车装配工人每小时工资为60美元至70美元,中国汽车装配工人每小时工资才2美元。有些跨国巨头们推断,如果在中国采购,其零部件采购成本可以直接砍掉50%以上!这一幅度远远超过跨国汽车巨头此前的预期,因此寻找合适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伙伴成为当务之急。
海外出口:
中国车企升级的现实选择
11月28日,中国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在一次论坛上公开表示:“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自主品牌尤其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海外开拓市场既是企业开拓品牌的战略需要,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选择。”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出口金额有望达到56亿美元。据商务部预计,2007年全年出口将轻松超过55万辆,有望达到60万辆的历史水平。同时,今年的汽车出口有了一定的质量提升,最明显地反映在出口的车型结构上,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出口单价比去年增长了32%,达到1.16万美元,这说明出口整车的质量和档次比以往有所提高。华晨、奇瑞、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今年国内整车出口的中坚力量,比例占到90%以上。面对未来的海外市场,多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在筹谋更长远的海外战略,长城预计近年实现汽车销售内外比例1:1的目标,吉利更宣称要在2015年将有2/3产品销往海外。
据了解,中国出口汽车以商用车为主,以载重车、大中型客车和特种用车为主,分别占汽车出口数量的65%和出口金额的72%,而小轿车、小客车和越野车出口则占出口数量的35%和出口金额的28%。但根据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统计,小轿车的出口开始出现大幅增长。
今年10月,“华晨汽车集团中华骏捷俄罗斯KD(散件组装)”项目在沈阳华晨金杯正式签约。按照协议,华晨汽车将在未来五年向俄罗斯KD出口107589台中华骏捷轿车。华晨方面称,这是该公司继去年底在德签订15.8万辆中华出口协议、今年3月签订8万辆金杯海狮轻客出口俄罗斯协议之后的又一笔“十万辆级”出口大单。
奇瑞汽车则是今年出口的最大赢家。据奇瑞汽车副总周必仁介绍,奇瑞今年出口呈现出三个可喜变化。一是规模扩大,出口量逐季上升,截至11月30日,奇瑞汽车公司今年已累计出口汽车114718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64.7%,奇瑞已连续5年成为国内乘用车第一大出口商。二是出口产品结构变优,瑞虎、东方之子、A5车型所占比例明显扩大,已超过全部出口产品的50%,由此带动奇瑞汽车出口平均价格上升30%。三是散件出口、当地组装已成为主要出口形式,所占比例从过去的20%上升为今年的80%,为奇瑞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海外建厂 :
在全球化道路上壮大自己
2007年,中国企业终于走出了海外规模设厂的第一步,海外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又一个翅膀。
在鼓励“走出去”的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指导下,在吉利、长城、奇瑞等民营企业一只脚已经匆忙地伸向国际市场之后,一汽集团这个国内汽车企业的“老大”终于在乘用车国际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今年11月,中国一汽集团和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按照股比50:50比例建立的合资公司,年生产规模将达到10万辆,预计2010年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在海外规模建厂。一汽集团在墨西哥生产组装一汽夏利的经济型轿车,在一定程度上,转嫁了天津一汽夏利在国内市场遇到的利润危机。
今年,中兴汽车也猛然加快了海外进攻的步伐。除了在原有的俄罗斯市场,中兴汽车日前还在约旦、俄罗斯、墨西哥接连签署了投资项目,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挺进北美市场的中国车企,计划2010年在北美实现15万辆的销量,步伐之快让人瞩目。中兴汽车高层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中兴汽车将大力扩展海外市场,海外的比重甚至超过国内。
在今年6月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企业家大会上,中兴汽车与约旦阿亚斯公司签署了汽车合作协议,帮助约旦建立汽车工业,双方的汽车合作项目被命名为约旦首家合作汽车厂。这个签约项目,是此次中阿合作论坛唯一一个具备实质合作内容的协议。该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可以辐射中东地区。
走全球化发展道路给了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另外一个出路。奉行“无外不富”海外战略的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已经逐渐立稳了脚跟。奇瑞公司副总经理周必仁告诉记者,奇瑞汽车一问世,就挟自主品牌的优势,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在俄罗斯、乌克兰、伊朗、埃及、印尼、乌拉圭等6个国家建立了7个组装工厂,在当地形成了市场规模和零部件供应和维修能力。长安汽车集团目前也已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阿根廷等国建有生产基地,其出口汽车销往欧洲、美洲、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专家提醒,急于走出去的中国汽车厂商,必须要充分掌握对方国家的法律法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企业不能简单认为“海外有市场”就去建厂,轻视了对海外市场的详细调研,为以后在知识产权等方面产生纠纷埋下隐患。必须先摸清当地市场情况,不要盲目“走出去”,必须要避免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设厂后,只能出口而不能在当地销售的事件再次发生。
项目 | 2006年 | 2007年1至9月 |
金额(亿美元) | 增幅% | 金额(亿美元) | 增幅% |
发动机及零件 | 16.25 | 6.78 | 23.03 | 41.72 |
车身及附件 | 14.43 | 7.89 | 22.32 | 54.68 |
传动系 | 2.61 | 4.57 | 7.18 | 175.1 |
行驶系 | 50.25 | 19.62 | 69.27 | 37.85 |
汽车电子电器 | 29.87 | 8.54 | 37.81 | 29.18 |
制动系 | 10.17 | 4.01 | 14.81 | 39.43 |
转向系 | 1.06 | 0.59 | 1.66 | 55.14 |
其他零部件 | 34.55 | 1.41 | 35.96 | 4.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