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产业取得长足进展,而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品格局还是消费心态,我们都已经能够看出未来的某些趋势
来源:汽车人杂志 作者:赵文杰
访谈嘉宾
胡江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
济研究部室副主任
赵 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
究所主任
程晓东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汽
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郎学红 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
总经理
中国将成汽车第一生产大国
《汽车人》:相比过去30年,中国汽车市场未来5至10年可能会出现以前从未显现过的哪些新特点?
赵 英:10年时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程晓东:第一,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将转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汽车行业新闻将成为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焦点;第二,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将面临重新洗牌,有望初步形成近似于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第三,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与外方的地位可能发生较大转变,中方将会占据绝对话语权与对企业经营调整的决策权;第四,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资产整合兼并重组将迎来高峰,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兼并也将屡见不鲜,中国将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如果用几句话简要概括中国汽车市场未来5至10年发展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我认为,产销增速放缓,价格趋稳,消费者更趋理性,竞争升级导致汽车服务体系形成,新能源汽车将初露锋芒,二手车市场得到规范化发展。
郎学红:在未来5年时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超过美国。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汽车产业将达到一定规模,生产量和消费量能够接近2000万辆这样的水平。实际上还可能会更加乐观,在2015年之前就达到这样的程度。
另外,今年我们预计中国汽车的保有量会达到5000万辆左右,在5年之后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将会达到1亿辆左右,相当于国内各主要城市都将进入到汽车社会的状态。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将真正步入汽车社会。目前北京的汽车普及率比较高,千人保有量超过100辆。未来5到10年,中国汽车将会大举出口海外市场,出口量和出口利润都会占企业整体产量和利润的很大份额。
产品突出个性化
《汽车人》:未来发展中,中国汽车产品本身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新特征?
赵 英:节能环保政策将对汽车业产生影响,混合动力车会逐渐登上中国汽车市场的历史舞台,燃料电池汽车会逐渐小批量地产业化。目前新能源汽车刚刚兴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不断降低,相信5年之后会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因为油价未来不会有太大幅度下降,再加上未来燃油税的出台,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小排量车将有更好的发展。
程晓东:自入世以来,改革开放程度一步步加深,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拥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理念,促进了市场竞争,推动了生产企业由原先的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向高质量、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
经过近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这个新兴的汽车市场已逐步趋于成熟,产品从外观到技术含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组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产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私车消费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导群体,中国汽车产品同质化特征将会趋弱,突出差异化与个性化及实用性的特征将会越趋明显。
胡江云:未来产品将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低端车市场以国内品牌为主,从价格到产品性能基本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厂家会不断加大资金技术力量投入,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汽车走入普通家庭的首选产品。
而随着社会进步,收入水平的上升,高端豪华车将会满足中产、新富阶层的消费需求,虽然消费群体相对固定并份额较小,但由于高档车的利润空间较大,因此对进口经销商及国内较有规模的大型集团企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形成高、低端汽车产品齐头并进的市场格局。
消费心态趋于成熟
《汽车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心态和消费模式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程晓东:随着近几年汽车市场持续的繁荣,轿车已大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汽车已由原先的奢侈品逐步变成家庭普通消费品,汽车产品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观念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更多被当做一种家庭代步工具。同时全球能源的紧缺,油价的日益高涨,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将会更趋理性,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与价廉质优的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将受到消费者更多的青睐,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消费形式仍会沿袭去交易市场与4S店直接全款购车为主。但随着“80后”、“90后”逐渐加入购车群体,通过信贷消费与汽车金融公司也将成为重要的消费形式。
郎学红:消费者的心态会发生变化,汽车本身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将更加突出。汽车在一个社会开始普及的时候,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身份象征等等。随着汽车普及率的增大,其根本功能将会表现出来。尤其是经济型车用户,更注重汽车本身的实用功能。举个例子,未来很多家庭都会分为男主人开的车和女主人开的车,而女性往往会选择操控灵活、排量小、外观时尚的车。未来中国社会汽车的保有量增长将会使小型车的优势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所以从消费者心态来看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未来新能源车和小排量车一定会得到发展。
程晓东:未来二手车的交易量将超过新车。成熟市场的特征是基数很大,增长缓慢。另外一个就是有较固定的更新频率。第三是二手车交易超过新车。中国旧车市场还没有超过新车,说明基数还不够大,只是增长比较快。
从二手车交易与新车销售的比例来看,我国二手车交易量约占新车销售量的三分之一,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倍至3倍。因此,我国二手车市场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从目前来看,我国二手车交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的大中型城市,且流向趋势明显。北京、上海两地二手车交易市场是我国启动最早、交易量最大的两个市场,其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二成左右。目前二手车流向呈现四大趋势:即从城市流向乡镇,从东部流向西部,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从高收入者流向中低收入者。
郎学红:从汽车交易比例上来看,新车和二手车的比例将越来越接近。从去年来看,目前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比例大概是3:1,在5年之后将会是1:1的比例,二手车的交易量在近几年将会迅速增长。
产业链条更加规范
《汽车人》:中国汽车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上游零部件制造领域以及销售、售后服务市场,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赵 英:未来几年后,中国将出现一批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集团,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条也将更加规范。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企业集团,不过还无法和丰田、通用等跨国集团相媲美。也许产销量上可以靠近成熟的汽车集团,但是在技术积累、产品体系、开发能力、经营能力和金融能力等方面与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集团还会有很大差距。
程晓东:中国汽车产销增速将由目前的15%至20%,减缓至10%至15%,并逐步趋稳于10%左右,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价格竞争已不再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将由简单的价格竞争升级过渡到产品性能、消费信贷、售后服务等全方位高层次的竞争。
目前国内的汽车生产、流通环节仍处于体系不健全、方式落后、售后服务意识淡薄、企业诚信不高的现状,我国汽车流通领域还是以集贸市场式和单一品牌小型销售店式的经营为主体,售后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汽车修理厂,而综合性、大规模的汽车配件、汽车用品和汽车装饰用品市场也只刚刚起步。
汽车产业链条长,相关行业众多,由于市场竞争及行业的特殊性,导致上游产品向下游转嫁风险及成本上升压力能力不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全行业企业将会把“品牌至上服务优先”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电子商务、汽车后市场等环节销售与服务必将得到较大发展,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市场将会呈现出价格透明、服务到位、消费理性的市场环境。
兼并重组将现高潮
《汽车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赵 英: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兼并重组将会加剧,但是近期不会,虽然上汽南汽合并很让人振奋,不过根本的企业经营环境还没有变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郎学红:未来三五年,汽车业还将有很多机构和投资进入到整车生产领域。汽车企业的整合力度也将加大,生产企业集中度将会上升,兼并重组将在这段时间里频繁发生。现在才刚刚看到一些大集团的整合,未来市场增量比较大,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未来还会吸引很多企业进入到这个市场,汽车生产企业还会增加,但在5年之后压力会变大。由于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乏力,必然会引起一系列整合。
程晓东: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高潮将在5年后出现。未来的两三年中将出现更高的产业集中度,比较弱势的品牌和弱势企业在未来的5年内会出现批量出局或是被并购的状态。大企业对兼并重组相对还比较谨慎,而久居二线的弱势品牌将面临生存危险。一旦市场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4%左右的速度后,兼并重组会异常剧烈,而这一变化在5年后将会比较明显。
海外市场继续扩大
《汽车人》:中国从过去的纯粹进口汽车,到现在成为汽车出口大国,未来中国汽车的出口形势将有哪些新特点?
胡江云: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海外市场继续扩大是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大大提高了汽车产业的生产能力,面临国内市场逐步饱和,以及跨国汽车巨头基本占据国内市场有利局面的情况下,本土汽车企业需要新的空间发展和壮大自己。
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涌现一批规模虽不大但竞争力明显增强的企业。它们必将进入国际市场,锻炼自己的队伍,提高国际竞争力。
赵 英:近几年,中国自主品牌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呈现显著增加,出口市场也越来越多元化,未来海外市场将继续扩大。
中国这两年生产能力迅速膨胀,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在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企业的资本扩张必然要面向全球,所以在海外投资建厂等等行为都是趋势。中国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中比较特殊。
中国生产力庞大,有对外扩张的冲动,但生产力水平又不是很高,这就导致在海外设厂,都是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与中国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实力是相匹配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