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行业低谷,会让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更为关注中国的低成本能力,这对于定位核心供应商的威孚来说,或许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8年9月21日,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举行庆典,庆祝建厂50周年。此时,威孚董事长王伟良正式领导这家企业才刚刚三个月。1987年就进入威孚的他之前在合资公司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过三年副总经理。
对于威孚人来说,威孚和博世汽柴这两个公司名称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恰好是外界对威孚有着截然不同评价的时期。威孚成立于1958年,在前面40多年里,这家公司从一个劳动局技校办的配套农机工厂,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柴油发动机喷油嘴和油泵行业的领先企业。
与博世的合资使得这个计划发生巨大变化。2004年,威孚与德国博世合资生产满足欧Ⅲ排放标准的燃油共轨系统,合资公司中博世控股,合资之后,威孚就此退出欧Ⅲ产品的研发,从生产核心喷油器总成转为生产配套零件。这种转变一直令人惋惜。
作为威孚新团队的领军人物,王伟良更多是看到合资带来的好处与机会。他并未拘泥于合资所带来的技术路线的变化,而是通过合资,为威孚寻找新的战略。1995年,在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论文中,耶鲁大学教授第一次提出竞合战略:企业之前并不都是竞争,还有更多的是合作,关键是,你能否从合作中学到未来参与竞争的能力。
与威孚竞争的是博世,与其合作的也是博世。如果没有合资,威孚很难进入博世的供应链,合资后,威孚公司的产品面明显扩大,产量和产值增长很快,多缸泵年产量达到133万台,占行业总产量的44%。在2008年的机械工业100强排名中,威孚公司名列第43位。这种产量的稳定增长,至少保证威孚不会为生存发愁,特别是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在下滑的时期。
合资带来的最大机会是,威孚很早便随着博世共轨系统的国产化,深入开发和生产共轨系统的核心配件,从泵、偶件到轨道。2008年下半年,威孚开始供应共轨的轻型泵和重型泵,从2009年开始,轨的国产化也将展开。
在威孚工厂,供应欧Ⅲ的泵体、喷油器体和高压连接杆占了产品线绝大部分。这种产品的加工,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威孚与博世的密切关系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更好性价比配件,使得博世在某些时候,还要依靠威孚。
威孚股东大会透露的消息显示,威孚与博世正在进行新的战略合作谈判,双方谈判的基础在于国Ⅲ产业链的双赢合作,包括共轨系统零部件的生产、汽车废气后处理系统的合作生产等。
目前,为了降低成本,博世汽车研发中心的外籍专家大多不再驻扎于中国,本土工程师的介入以及威孚技术能力的增加,使得如今威孚很多新产品的自主研制开发与博世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同步,预计这会带来经济收益上的连锁反应和后续效应。
2010年中国可能会逐步实现国Ⅳ阶段排放标准,威孚在10年前开始研发的后处理系统业务,比如尾气净化处理,将会成为未来支撑公司最重要的盈利增长点,帮助公司彻底实现产业升级。一位威孚员工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威孚在10年前进入尾气排放净化领域,亏了8年,研发出自己的产品。尝试多次失败,并请来美国华人专家,埋头苦干,迅速突破技术难点。
威孚的新战略是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的核心供应商不再专一于油泵油嘴。对于未来的发展,威孚制定了五大发展战略:加强合作,努力把合资公司打造成为国内柴油喷射领军者,支持联合汽车电子成为国内汽油喷射领军者,打造尾气净化国内领军者地位,打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国内核心供应商地位,成为非道路机械燃油喷射产品国内领军者。
2009年的行业低谷,会让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更为关注中国的低成本能力,这对于定位核心供应商的威孚来说,或许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威孚新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基本都在45岁左右,都在威孚工作了超过20年,他们都经历了合资带来的体制和技术的进步。他们过去在不同企业积累的经验,如今都回到威孚。这个战略转变是威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机遇,而这次机遇能否带领公司进入新高度,既是王伟良所带领的这个团队难得的机会,也是巨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