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我50岁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你爸开的车。
孙子说:我还在我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坐在我们家桑塔纳上了。
爷爷说:你说你爸没事把桑塔纳换成帕萨特干什么呀,浪费钱。
孙子说:这有啥,我以后至少要买两辆车,一辆跑车,一辆房车。
爷爷说:轿车还是黑色的好,稳重。
孙子说:太没个性了!我最好一天刷一个颜色。
……
所以,李光耀会说:“在信息时代,父亲未必知识最多,孙子也许懂得更多。”
当越来越多被称为Y一代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参与到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来,并且逐渐独当一面时,即使他们曾是我们家庭中千恩万宠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依然会让父辈们倍感压力。为什么?因为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张贴他们的生活观。这意味着我们即将成为传统和过去。
不甘吗?大可不必!因为谁都曾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个性叛逆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但是谁都逃不过终将老去的宿命。世界必然在前赴后继的年轻人手中接力前进。这样,世界才会永葆青春。
我们和Y一代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是我们与未来之间的距离。而他们才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所以,跟上年轻的步伐,就要努力缩短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不应该一味地谴责与批评他们,就应该必须学会并懂得“他们通过他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待世界的”。然后才能顺应和引导他们,造就新的世界。
如果说一代人总是能在否定上一代人中获得自我肯定的话,那么直接拥有一种上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梦想,肯定会给Y一代在情感上带来某些优越感。无疑,汽车就是其中一项优越感。Y一代再也不会像我们当年一样,以拥有一辆簇新的凤凰牌自行车为青春期的最大动力。在他们眼里,拥有一辆汽车才是推进他们梦想的加速器。而在我看来,这两种梦想的实质是一样的。
现在,这个梦想落地的声音越来越迫不及待。因为数量庞大的Y一代已经或正在接近为汽车梦买单的购买力零界点——当然,这个零界点和我们的也不太一样:当我们有20万元的时候我们只会消费10万元,他们却正相反。“超前”成为他们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两代人选车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充满时代气息。我们的信息来源通常是朋友间的口口相传,他们则大张旗鼓地Google,从品牌到零件。我们常被销售人员牵着鼻子走,他们则从不买销售人员的账。我们买车时大多要为“面子工程”添砖加瓦,他们买车之前就想好了吃喝玩乐的旅游路线图。我们更在乎座椅是不是真皮的、空间是不是足够大,他们则更痴迷车内音响、GPS导航的版本以及是否有Ipod专属位……“先买车后学着用车”,就像我们当年奉行的“先结婚后恋爱”。这对他们可行不通!他们要么奉行“一见钟情”的冲动消费,要么保持“至死不渝”的品牌忠诚。商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在他们看来是必须的!
说真的,有时候还真替车商捏把汗。两亿多Y一代的确是个大商机,然而这也是个最不确定、多变易变的消费群体,他们并非你贴上Y一代标签就认你的群体。这是一个你必须摒弃经验论,耐心研究的群体。如果他们不买你的车,那绝对不是他们的问题。你必须放弃直线思考,放弃从他们和环境身上寻找问题,你得随时准备从你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款车真的是为Y一代设计的吗?这些设计元素真的是Y一代所需要的吗?……把我们和他们放进社会系统的同一个回路中,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深信,如果用自行车对我们的影响去理解汽车对Y一代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理出些头绪。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需要被某些特定工具记载的。对Y一代来说,也许汽车就是这么个记录生活的工具,那是一个移动的家、成长的地方!
我们理解什么,选择什么,我们的未来就被决定成什么样。
龚心瀚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原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1940年10月6日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编辑。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并曾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撰写发表有上百万字的评论、论文和文章。现着重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文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