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2500万辆之后 比拼速度还是核心竞争力

阅读(0)评论(0)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搜狐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因此,在岁末年初,我们有必要再次对“要速度”还是“要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因为这事关汽车产业在“黄金十年”之后,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大而不强,还是由大到强,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

  黄少华

  2015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一个多月,但中国的春节却才姗姗来迟。对于像我这样传统的人来说,年还没过完,就总觉得新的一年还没到来。而对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汽车企业来说,新的忙碌的一年早已开始,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2015年1月的产销数据,更是给新的一年定了个调。

  排除政策性因素导致的高开低走,这依然会是一个热火朝天的一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8.7万辆和232万辆,比上年同期则分别增长11.5%和7.6%。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6.93万辆和203.8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5.1%和10.4%。SUVMPV仍是拉动销量增长的两大主力市场,同比分别增长51%和17.3%。

  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市场保有基数增大和限购政策出台等影响,整体增速放缓已成定局,预计全年增速在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以2014年2350万辆的产销量已来计算的话,2015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将接近2600万辆。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事实上,美国汽车发展了近百年,至今也没能突破年销1800万辆的峰值。

  从各个企业的目标来看,很多企业继续制定比较高的增长计划。在2014年的前三强中,除了去年夺得销量冠军的一汽大众制定相对保守的185万辆的目标外,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纷纷将目标剑指200万辆,一副不夺回销量冠军不罢休的架势;去年高歌猛进的法系车继续制定高于行业增幅的目标;只有去年没能完成任务的多数日系车企,制定了相对保守的销量目标。   

  在全年汽车销量已经超过2500万辆的市场上,汽车企业究竟应该比拼速度还是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去年夺得销量冠军的一汽大众,一方面去年经历了速腾断轴事件、反腐败和反垄断等负面消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产品线并不完整,不仅没有小型车,而且也没有去年增速最快的SUVMPV。这说明什么?说明品牌力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利器。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与销量增速相对应的,就是利润率的下降,甚至是企业的不可持续发展。

  去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中,众所周知的是宝马经销商的“揭竿而起”,以及最终宝马发放的50亿元“大红包”。此外,还有北京现代东风本田一汽丰田等企业,也面临着经销商不提车、退网等抗议行为。而这些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增速较快的企业。如今,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今年,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一汽丰田等企业,纷纷制定了微增长计划,将练内功和提升体系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其中一汽大众更是将年度主题从“挑战”变更为“夯实”。而对于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来说,真正践行本土化战略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方式,这两年来,无论是丰田还是本田,都加快了新产品的导入速度,甚至将混动系统进行国产。

  业内人士认为,日系车这些年来与德系车差距越来越大,除了政治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近年来保守的战略,使其逐步丧失竞争优势。比如过去几年是涡轮增压和双离合发展如火如荼的几年,但日系车企却坚持认为自然吸气和CVT发动机更适合中国的路况。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在追求速度之余,如何提升品牌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没有品牌力的增长,只能一直走低价策略,而没有一定的利润率,又无法在提升品牌力上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久而久之,将形成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拖累自主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岁末年初,我们有必要再次对“要速度”还是“要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因为这事关汽车产业在“黄金十年”之后,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大而不强,还是由大到强,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

  (本文版权归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行业动向汽车评论汽车技术
一起分享吧: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搜狐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看完这篇文章最想说的
当前分类「行业观察」下最火的文章
点击加载更多文章 点击进入文章列表页

热门标签

一周精选

推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