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茂(商务部处长)发言
汽车是走出去走的时间最短的一个产品。汽车产品从85年96.8亿上升到2002年1540亿,增长将近100倍,17年的时间。93年只有3亿多,去年到35亿多,增幅很大,但跟国外市场还是有差距。85年以后党中央领导很重视,有很多优惠政策,政策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4号文,对产品技术的改造,全国贴息。还有一个是研发资金无偿,每年对汽车产品销售企业……还有些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出口退税上汽车产品有所谓的优先,各地对总盘子。为了支持出口,给予了信贷方面的支持。其它在国际质量认证方面,CE,中央和地方的认证费用方面有一些资助,一般贸易贷款的贴息。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但是有一个问题,税费结构的问题很多,OEM、ODM,国内采购在不断提高,但毕竟我们获得的财富,获得的收益还是有限的。
在出口主体上,外商投资占67%,产品结构上……
谈到走出去,这也是战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战略问题需要一步步地走。大概两年前提出来的,达到管理水平的企业走出去,这几年在不断丰富这个课题。当时走出去主要是跟搞加工贸易方面,风险比较小,现在国外的原材料,这两年我们国家技术水平,发展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加工业企业走出去的有海尔、长虹,在发达国家的有,在中等发达国家的也有。真正通过政府推动的走出去,外商投资接近100亿,量还是比较少的,走的比较谨慎,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要过问。
跟走出去有关联的,外贸这块,在国外很多企业,有的企业不规范,规模很小,管理制度不规范,开拓新的市场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规模比较大,企业出去建厂,但仅仅是一种炒作。我认为企业不能靠另外一个企业的软制度。
还有一个,中国企业够不够走出去的条件。现在的发展情况,特别是这两年的发展,应该说技术的东西问题不大,如果管理很规范,也可以走出去试一试。国内的汽车工业上的很快,上的很快的基础、前提是大量外商投资的带动下建立的企业,使汽车工业上了一个层次,应该有竞争的优势。杭州走出去,产品先走出去,人再走出去,企业再走出去,这种经验是不是可以借鉴?
我们国家加入WTO已经一年多了,去年经过了考验,基本上过关了,但是也有很大的压力,我们推到前台去,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痛苦的根源在于很多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作为政府来讲,三大家,对主流汽车企业的观点,还需要政府某方面,客观来讲上面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希望以后媒体不要过多地炒作这个话题,这样会对我们国家的承诺带来不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