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纷纷争抢忙车展 车展多和政绩挂钩? |
作者:[ 程远 ]
来源:[
经济日报
]
|
|
如今的中国,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汽车展览招商,搅得人应接不暇。经常也能见到媒体批评中国的车展太滥的报道,但是各地办车展的热情却丝毫不见减少。从北疆哈尔滨到开放前沿深圳,从青藏高原西宁,到东海之滨上海,各种汽车展览、汽车节此起彼落,目不暇接。有的城市,一年还举办好几次,有的相邻很近的几个城市更较劲比着举办。
和中国的汽车厂家一样,中国的汽车展览也有个散乱差小的“美名”。据说去年全国举办的各种汽车展总数达100多个,但绝大多数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据媒体报道,西南某市举办的一次车展,除开幕式上参观人员较多,其余时间,参观者还没有参展的厂商人多,不少参展厂家,等不及闭幕,就匆匆打道回府了。对汽车企业来说,认真参加一次车展,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资金,抽调几十人做数月以至半年的筹备,这些走马灯式的车展,使企业在经济上和精力上都不堪重负。
别看这些车展动辄冠以“国际”的头衔,其实绝大多数并没有一家汽车跨国公司真正参加,举办者往往是“诱之以利,胁之以权”,迫使当地的经销商,带来店堂里正在销售的进口车装点门面而已。去年长春的国际汽车博览会,自称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汽车展”,不仅“6天参观人数逾百万”,让人难以置信,北京车展那样火爆,8天参观人员才40余万。而且真正参展的外国公司只有德国大众一家,还是冲一汽大众十周年活动去的。大众的总裁皮埃希参加完一汽大众庆典活动后,当晚便乘专机飞回德国,对第二天上午开幕的长春车展,根本就没有出席。而上汽集团之所以组织了阵容庞大的展团,则是对允许500辆桑塔纳进入长春出租车市场的回报。
其实除北京、上海等极少数车展能给举办者带来真实的经济利益外,过多、过滥的车展,对举办者来说,也只是花钱赚吆喝,并不能带来实惠。为了造声势,扩大影响,吸引观众,他们除了不惜重金请来各种明星、模特助兴,做一些与汽车无关的表演,还要把有关的和无关的专家、学者请来,举办所谓的什么“论坛”,讨论一些空洞乏味的老话题,说一些等于没说的话,真是劳民伤财。北方某市的一次车展,据参加筹备的工作人员透露,不算机关、学校和工厂的义工,不算耗费的庞大警力,也不算因为交通管制和拥堵以及停止工作造成的间接损失,仅举办者直接的花费就有十多亿元。参展商们的费用还是参展商自个儿买单。为了给车展增辉,愣把过去谈成的项目压着,把尚未谈好的项目“催熟”,一股脑放到车展期间签署,而车展能带给地方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则微乎其微。
为什么这个“姥姥不疼,奶奶不爱”的车展,能够年复一年地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多呢?关键是这些地方的政府爱车展,不少车展就是政府出面,主管市长“亲自”到全国招商。凡有较大型一点汽车企业的城市,他们就一家一家地去拜当地政府,提出某些交换条件。或碍于情面,或为某种利益驱使,当地政府就动用行政力量,“动员”所在地企业组团参展。还有的城市,一面搞“无车日”,一面又扬言把车展办成“全国第三”,这不仅滑稽,还让人感到他们完全是在“做秀”。有人说,“车展不‘散’,外地人上哪儿去看车展?”其不知,那些展馆里摆的车,差不多都在满大街跑,只不过展馆里比大街上集中一点。
政府为什么会喜欢车展?这里有个误区,他们以为车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汽车工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们自己带来直观的“政绩”。
其实,车展并不是大型演出活动,也不是自娱自乐的卡拉OK,它纯属一种经济活动,还包含了厚重的技术因子,是经济技术实力的展示与前瞻。经济发展不到那个程度,拔苗助长,便“非徒无益而有害之”了。为什么现在的北京车展不用政府出面招商,尽管展位收费奇高,参展商牢骚满腹还趋之若鹜?因为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2001年北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万元,折合306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8元,民用汽车保有量114万辆(机动车140万辆)其中私人车辆62.4万辆。千人拥有汽车全国平均为12.4辆,而北京则高达75.4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近几年北京汽车销售量都在15万辆以上,占全国十二分之一。这些条件其他城市具备吗?所以我们奉劝那些过于热衷办车展的城市,首先踏踏实实把当地的经济发展好,有钱先用到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等买车的人多了,也就具备了办车展的条件。
|
|
网站登记 - 我们的客户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00008号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