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巨头高盛新近发表全球汽车工业报告预警,尽管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增速居全球之首,且投资回报也异常丰厚,然而最快两年后,可能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和价格大降。
高盛在最新发表的《全球汽车业评估》报告的中国篇中,建议对中国汽车业感兴趣的外国投资者要非常谨慎,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回报率可能会迅速回落到行业一般水平。
报告指出,由于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迅猛提高,并将很快超过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中内地汽车产品的价格可能下降得比成本要快。中国汽车市场的成长道路将十分坎坷。
产能过剩是真正威胁高盛发表这份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汽车工业报告的同时,中国汽车市场上以外商合资企业为主的制造商也不断发布积极消息,显示中国汽车业正在全速起飞。以与日本马自达和德国大众汽车均有合资的一汽集团为例,其子公司一汽轿车周二刚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了6倍多,主要受销售额大幅增长和税收支出下降的推动。
高盛的报告称,2002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飙升了62%,达到120万辆。同时,这个发展中市场的利润也颇为可观。以大众汽车和日本的本田两大巨头为例,二者在中国的利润率近年来都创下了各自公司之最。
受此鼓舞,许多跨国公司也正加紧扩大在中国的运作,期望从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分一杯羹。
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预期在今后10年内,其全球产能的约五分之一将集中在中国内地,这意味着截止到2010年,现代汽车及其子公司起亚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
去年刚完成在中国汽车行业最大规模投资的日产汽车也预计,其在华汽车年生产能力将在2010年之前达到90万辆。
而刚刚获准与华晨中国汽车合资的德国宝马汽车也预言,未来10年中,高档宝马车在中国的年销量将增长10倍,达到10万辆。
除了合资厂商之外,中国本地的汽车制造商也对占领中国汽车市场雄心勃勃。
中国吉利集团首席执行长徐刚就表示,吉利公司目标是在2005年前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商,每年销售汽车30万辆。这将占2005年前中国轿车市场预期产量的大约10%。吉利预计2010年前每年汽车销量将达到100万辆,在2015年前翻一番至200万辆。
该公司预计2003年销量将再次翻番,将销售大约10万辆汽车。该公司第一季度汽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5%,达到1.5万辆。
高盛指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降问题。
据高盛估计,到2006年,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新增产能将达到150万辆以上,到2010年将最高达到250万辆。如果加上中国本地轿车及轻型商用车辆LCV的产能,到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总产能预计会达到690万辆。
相比之下,高盛称,即使假定每年的汽车销量增长率达到15%,整个汽车市场到2006年的销量也难以超过220万辆。
由此高盛公司认为,汽车工业将很快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且,在全球市场都面临供应过剩问题的时候,许多跨国公司希望把中国发展为未来出口基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高成本将压缩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高盛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额利润率主要是较高的关税和保护性定价所赐,其生产成本实际上已经高于国际水平。所以,一旦未来几年竞争加剧,关税进一步降低,汽车价格将会随之迅速下降,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也将大为缩减。
高盛称,和普遍的认识相反,由于物资供应、管理费用和规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汽车生产成本实际上比国际水平(日本、欧洲和美国)要高出大约15%-20%。
而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关税已经从此前的80%-100%逐步下降。到2006年,中国的关税预计将降为25%。
更为重要的是,汽车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也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汽车价格的下降。这从大众公司生产的桑塔纳轿车价格在近10年来逐步下跌中已经得到反映。
此外,高盛预计,中国政府对汽车工业政策的影响会继续存在,这可能意味着跨国公司或许很难取得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而且资本项目管制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也将使他们不可能把在中国市场获得的现金流汇往海外。
汽车金融市场潜力和问题并存而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高速增长,现在仍难以确定,这也为汽车市场的前景增添了变数。
此外,中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日益明显。高盛预计,虽然中国拥有13亿人口,但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只可能会在有限的几个地区出现真正的“有车阶级”。
因而高盛断言,对汽车行业而言,中国只能被视为由一些较小市场组成的有限购买集团,而并不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大市场。
但高盛指出,汽车金融行业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大市场。高盛称,汽车金融是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美国,80%以上的销量都受到汽车金融业务的支持。而相比之下,中国只有不到15%的汽车是通过贷款购买的。
高盛援引经济学家ArthurKroeber的话称,毫无疑问,汽车金融将最终为中国开辟出一个大市场。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银行会努力将外国金融公司尽可能长时间地阻之门外。
另一方面,高盛也担心,中国消费者的信用纪录很少,利率也尚未自由浮动,这些都会使汽车金融业务承受很高的风险。(摘编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据北京现代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