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专家们要提出新兴企业联合进入汽车业的建议?其实有不少例子在佐证着一个核心理由:汽车虽然竞争渐趋饱合,但生产集中度却早已成型。汽车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95%以上的资源与产销量集中在了少数企业手中,政策、公关实力与经验、技术引进优先权、人才选用、土地转让的优惠都向这些企业倾斜。而包括金融业和家电业在内的大量新资本对汽车的涌入却建立在相对较少的资源上,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他们却要与三大基地抢夺同一块增速企稳,甚至利润不断摊薄的市场,其风险可想而知。 在这种形势下,包括家电业在内的门外汉要么和传统汽车巨头合作,排队争抢销售的一杯羹,要么打破僵局,变寡头竞争为多头竞争,搞汽车制造。当然,这种改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联合。民营企业像是挑战诸强的一支支小股部队,不能组成联军,就无法抗衡以三大巨头为主组成的寡头竞争格局,开创多头竞争。放下家族式经营的架子与毫无意义的名称权,这种联合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痛苦,但单个企业的实力真的很难做下去,这不是叫了“比亚迪”汽车,或者“美的”汽车就能万事大吉的。联合也是汽车产业特点所决定的,大规模高投入,同时伴生着巨大的风险,犹如大坝,平时固然伟岸,一旦溃决不堪设想。在石油界,高风险和高投入常常促使某一个项目由几个巨头共同投资,比如中国南海的几个勘探项目,中海油、壳牌、英国BP和阿科等大公司就多次组成过所谓作业团的形式来共同开发,以分摊风险。国外一个整车开发动辄数亿甚至十几亿美元,也有两三个大企业联合开发新车型的类似合作,至于企业并购更是屡见不鲜。国内的传统家电企业想通过汽车实现持续增长,但不能忘记的是,韩国三星从家电起家进而扩张到汽车业,结果金融危机一个浪就翻下船。现在三星汽车已经成为历史了,进入汽车业之前,对它也应该有个清醒认识,联合是降低风险的一条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