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鉴国际大都市 上海编制《交通白皮书》 |
作者:[ 沈则瑾 ]
来源:[
经济日报
]
|
|
6月20日,上海推出刚编制完成的《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据说借鉴了国际上一些著名大都市的通行做法,达到了国际水准,对全国大城市具借鉴作用,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公开发表的城市交通白皮书,十分引人注目。
上海为什么要编制城市交通白皮书?
上海市计委主任李良园一下说了四个需要:
1.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就要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大都市水准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的交通体系,为此,需形成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性的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决策;
2.是适应上海城市交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需要。通过编制工作,能够全面评估城市交通现状,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出系统性的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案,促进城市交通由偿还历史欠账转向适度超前发展;
3.是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出行质量的需要。通过编制《白皮书》,明确了优先发展高效交通方式,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
4.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改进政府决策方式的需要。编制《白皮书》,既借鉴了一些国际大都市的通行做法,也体现了上海在城市交通决策方式上探索创新的尝试,打破了部门界限,实行开放式研究,同时通过公开发布的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推进城市交通建设。
《白皮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记者翻阅一下,发现可以用七个字概括:“一体化交通战略”。其基本特征是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为出发点、以快速大容量公共交通为运输主体、广泛应用交通信息技术、创造宜人的交通活动空间。
一体化交通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畅达、安全、舒适和清洁”的交通服务。与城市交通相关的各部门一定关心《白皮书》近期计划要求的以下目标如何达到:
到2005年,上海中心城区市民每次出行平均费时将从目前的62分钟减少到55分钟;全年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将由2000年的万分之十降至万分之五以内;全市交通机动车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8万吨降至3.5万吨以下。
而市民大都会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数字。例如,“到2020年,上海将形成540公里左右基本完整的轨道交通网络”。像蜘蛛网一样密集的这张“网”是否能织到自己家门口?例如“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私家车比例”。怎样的政策?比例是多少?还有“实施道路拥挤收费,提高中心城停车费率”。会从何时起实施?费率会提高多少?“助动车交通将逐步淘汰。”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公交线路继续向偏远地区延伸,真能替代助动车吗?
对这种种迫不及待的发问,李良园主任的回答是,具体怎么做,还有待审时度势,《白皮书》只是对今后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不能期望回答所有具体问题,何况,很多问题还有待市场化运作或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白皮书》只是以构筑上海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为主线提出的城市发展交通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既是指导各相关部门实际工作的纲领,也是政府对广大市民的承诺。这就是白皮书与通常我们熟悉的规划的不同之处。
据李良园主任介绍,上海市政府是1997年底决定编制上海市城市交通政策与规划的。经过3年多时间,市计委主持完成了《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研究》,市规划局牵头完成了第二次《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市政府有关部门完成了10多项“十五”城市交通专项规划,从而为编制《白皮书》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9月,市计委等6部门共同组成编制工作班子,并通过国际招标,邀请英国CBP公司和法国SYSTRA/MVA公司进行专业咨询服务,两家参与过伦敦和巴黎相关规划制定的著名公司提供的专业意见给上海方面很多启示。
数易其稿完成的《白皮书》由战略、设施、运行和管理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为2020年的远期发展战略,兼顾2005年的近期规划目标;其他三部分重点为近期政策,兼顾长远发展,所有“行动”都在“十五”期间实施。
《白皮书》得到参加评审的著名专家高度评价,认为充分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紧密结合了上海实际,达到了国际水准,不仅对上海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全国大城市具有借鉴作用。
记者以为,各大城市市情或有不同,交通发展趋势和战略也会相应有所不同,但上海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努力,应该能给其他大城市很多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