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甚至有着习俗上的正当性。在饮酒的文化传统和驾驶者的社会责任之间,如果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类似牛振华的悲剧仍有可能上演。 牛振华醉酒驾车身亡之后,他的家属很快就向社会发出一封公开信,对牛振华的行为表示道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牛振华出事当天的“劝酒者”至今没有露面。近日,牛振华的徒弟宋先生再次向“劝酒者”发出吁请,希望他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宋先生的这一期盼恰恰也是许多人的共同期待。 “劝酒者”迟迟不肯露面,当然是因为自有苦衷。许多人都有劝酒的经历,很少有人在劝酒的时候,是有意把对方往死路上推的,也就是说,劝酒这一行为虽然很有可能造成悲剧性后果,但劝酒者多半并无伤害他人的意图。牛振华的死,一定也是出乎某个或某几个劝酒者的预料的,对他们来说,接受牛振华死亡这个事实一定也是非常困难的事。他们也很清楚,一旦出面向牛振华的家属和公众作出说明,马上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有可能背上骂名,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将会失去安宁。 虽然我们充分理解“劝酒者”的苦衷,但我们仍然呼吁“劝酒者”能够战胜怯懦,勇敢承担自己的道义责任。这既不是出于对“内幕”的好奇心理,也不是要追究当事人的过错或法律责任(事实上,“劝酒者”未必有什么法律责任需要承担),而是为了呼唤公民的良知,同时也为了警示更多有着劝酒嗜好的人。酒后驾车之所以难以根除,并非我国的交通管理法规对此处罚不够严厉,也不是饮酒和劝酒者不了解酒后驾驶的危险性,更主要的原因是,劝酒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甚至有着习俗上的正当性,类似“不醉不欢”、“喝倒了才算义气”的观念根植于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在饮酒的文化传统和驾驶者的社会责任之间,如果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类似牛振华的悲剧仍有上演的可能。 牛振华离去,很多驾驶者悚然惊醒。如果“劝酒者”能够站出来道歉,劝酒的“文化”就有可能得到纠偏。为了牛振华,也为了公众的安全,“劝酒者”还是及早醒来吧。(江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