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看,浙江大部分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并不见得都为暴利所吸引,而是企业存在“做大”的冲动。
日前,浙江企业风起云涌般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现象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10月底,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税务总局在内的五部委在浙江进行了一次考察,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新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征求相关企业意见;另一方面则是要彻查浙江企业是否存在汽车投资过热的问题。有消息说,截止到目前,发改委已先后收到该省40家企业要求取得汽车整车生产目录的申请。
狂飙猛进
就在五部委成行之前,宁波奥克斯集团母公司三星奥克斯集团刚刚完成了一次收购:斥资5000万元收购了沈阳富桑农机工业集团旗下双马汽车公司95%的股权。成为浙企造车军团中的新丁。
事实上,双马汽车只是协议的一部分,通过此次收购,三星奥克斯拥有了沈阳富森工业集团有限公司80%的股权,也拥有了越野车和拖拉机的生产目录。
有人形容,2003年是浙企在整车制造领域狂飙猛进的一年,在年内“试水”汽车的新企业中,浙江企业“独占鳌头”,最近半年发生的与汽车有关的收购就有四起。
今年10月,河北中兴汽车制造公司和江西富奇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前者投资15亿元,新建年产10万辆整车的汽车工业园,同时改造现有富奇生产流水线。
而今年4月,在出资3000万元成为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股东之后,萧山浙江中誉集团与武汉经济开发投资公司、武汉轻型汽车公司分别出资8000万元、1500万元和500万元,注册成立的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又接手了武汉万通的品牌、设备和国家批准的产品目录。
几乎同时,ST金马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黄山金马集团的实际控股人变更,安徽省歙县财政局将其持有的金马集团90%的股权以零售价格转让形式给了浙江铁牛实业有限公司,剩余10%股份则归入浙江省永康市模具加工中心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完成后,铁牛实业将间接持有金马股份54.18%的股权。而这家来自浙江永康的公司也借此跨进了造车业的门槛。
造车情结
当然,在浙江,也有不少企业造车背景相当深厚。
浙江彪马集团,早在李书福1997年开始造车之时,集团的前身宝马机型有限公司就进入了汽车制造行业,不过当时他们的产品是农用车辆,且没有拿到国家的产品目录。2002年,公司和中国一拖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国一拖临海车辆有限公司,由宝马机型控股,并取得了产品目录,名正言顺的进入农用车辆的制造领域。不久前该公司向外界透露,公司已经取得了轻卡的目录,不久将投入生产。
另外,一个较早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的企业是东阳横店集团。当年横店集团以8000万元的价格收购浙江金华客车厂,更名为浙江大东阳神马汽车公司。此后又收购了宁波汽车制造厂,并将横店、金华、宁波三地的客车生产资源进行重组,成立了宁波神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横店集团的产业中,该公司被视作是其多元化业务的典型之一。
据了解,目前浙江企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并取得相关目录有:吉利、万丰、横店、中誉、华翔、铁牛、杭挂、彪马、吉利康迪、奥克斯10家企业,而徘徊在门外的还有万向、波导等企业,他们在此次发改委企业申请名单上均榜上有名。
此外,已列入国家产品目录的浙江企业还有浙江飞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金华北方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杭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衢州市华夏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诸暨市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
浙江省工商联最近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浙江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的企业有28家,范围涉及轿车、皮卡、商务车和客车,其中,汽车生产厂家5家,占全国的4%,生产改装车的14家,占全国的2.7%。但有关人士指出:事实上的数字可能远不止于此。
企业冲动
“浙江汽车企业投资并没有过热”,有媒体曾引用浙江省政府官员对五部委调查结果的转述,不过即便如此,浙企造车还是遭到了不少的质疑。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风险太大,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浙企造车基本都是为行业暴利所吸引,有盲目进入之嫌。
浙江省工商联调查报告总结了浙企造车的几点不足:一是多数生产企业的整车设计能力有限,仅凭“拿来主义”过活;二是制造水平低,生产零部件的高精度设备总量少;三是基础产业薄弱,制造汽车零部件的原材料以进口为主。
然而这些“不足”在某业内人士的眼中却又成为民营企业的理智所在。“浙企不选择低门槛进入,难道还要高端切入不成?”他这样反问。从某种角度看,浙江大部分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并不见得都为暴利所吸引,而是企业存在“做大”的冲动。
这些企业大部分从事零部件生产,少数为汽车销售,而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相关多元化。“零部件行业和整车行业,在驾御市场和整合资源方面所需要的能力根本不可比。”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曾这样表示,“我们并不指望汽车能够马上带来很大的利益”,而万丰进入汽车整车制造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提升企业层次。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模仿能力强,控制风险的能力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申银万国汽车分析师于晖指出,“在汽车制造领域,技术障碍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
浙企选择的汽车车型基本是以SUV、客车和专用车为主,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在彪马集团,目前农用车辆和轻卡的生产几乎共用一条生产线,“这样我们几乎不用再追加投资。”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志才这样表示。
“不存投资过热的问题,民营资本的进入反而是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一位在业内浸淫多年的专家对“浙企造车”现象如是评论。
当然,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铁牛实业收购ST金马之后,面临上市公司债务问题;而乘用车市场今后3年可能出现的降价趋势,对于后进入者也将是很大的考验;至于中高端的产品,则更要求资本实力的比拼。
政府态度
和其他上整车项目的省市相比,浙江省最大特点是,当地90%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但这似乎并不阻碍浙江省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热情。曾有浙江省政府官员惋惜地表示,浙江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大省,市场份额将近70%,而整车项目却寥寥无几。所以面对浙企的造车热潮,政府的心态相当微妙。
近日有消息称,波导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波导科技将与浙江省政府各出资30亿进入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当地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热衷。
与五部委到来几乎同时,浙江省工商联公布一份调查报告,据称是该省到目前为止第一份比较详尽的有关汽车制造业的调查报告。而此前坊间对浙江省可能出台汽车工业发展四大方针也有传闻———以万向集团为核心建立浙江省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吉利为龙头打造浙江省轿车基地;以东风杭汽为首整合客车基地;以中汽商用为核心打造特种车基地。
“除了市场风险,汽车整车制造行业还存在政策风险,比如说收购之后的增量报批问题。”有业内人士提示,政府的态度将最终影响企业的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