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一名记者在美国底特律市举行的北美国际汽车展上拍摄中国长丰集团展出的猎豹SUV。长丰集团在本次车展上展示了五款汽车,这是继2006年吉利汽车参展后,中国汽车企业第二次参加北美国际汽车展。
2006年12月31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从2007年3月1日起,将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只有进入本年度《符合申领出口许可证条件企业名单》的生产企业和出口经营企业,获得商务部发放的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后,方可出口。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1月9日表示,在实行了授权经营管理后,有七成左右的出口商可能退出汽车出口行业。
井喷增长中乱象丛生
“充满活力,缺乏秩序。”张骥用这八个字来概括目前的汽车出口现状。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将近一倍的增长速度。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出口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两万辆,到2005年增加至17.2万辆,出口总值和整车出口数量首次分别超过进口。而2006年全年出口预计将达到34万辆,其中包括九万辆的轿车。
但在出口规模井喷增长的同时,整车出口的均价却在下降。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汽车出口平均单价为1.61万美元,2005年下降至0.91万美元。最新的数据显示,2006年的轿车出口单价较2005年下降20%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出口开始出现无序竞争,价格战成为出口商惯用手段,是汽车产品出口单价下降的主要原因。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欣认为,随着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和出口市场的扩大,我国汽车出口开始出现竞争无序的局面。价格战是我国汽车厂商惯用的手段,而且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拓展到海外市场,价格战也开始随之蔓延。“自己人”在新的市场上自相残杀,不仅利润没有了,而且口碑也越来越差。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把汽车工业定为国家支柱产业,把鼓励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定为汽车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商务部规划要在10年内争取把中国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从110亿美元提高到1200亿美元,使中国汽车工业出口的年产值由仅占全球市场交易量的0.7%,提升到占全球的10%。
如果中国汽车工业在刚刚开始迈入世界大门时,就被无序竞争和疯狂的价格战所淹没,那么中国其他出口行业上演过的无数次悲剧将会再次重现,而这将是业内所不愿意看到的。
七成出口商可能退出
商务部预计,在汽车出口行业实行了许可证管理和授权经营管理等制度后,全国将有700家左右的企业退出汽车产品出口市场。而这将占到全国目前1175家出口企业中的近七成。
记者注意到,按照五部委发布的通知,出口经营企业(含汽车企业集团所属的进出口公司)必须获得符合出口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出口授权,才能出口汽车,而每个生产企业最多可以授权三家出口经营企业。目前,国内的整车生产企业大约有100家左右,以此推算,最多将有300家左右企业能够继续出口汽车,这一数字同商务部的预计相似。
张骥表示,这些企业退出市场,将不会影响到汽车出口的主要格局。因为在目前的汽车出口中,大部分出口份额集中在了少数企业。据统计,在2006年的1100多家整车出口企业中,有669家企业出口不到10辆,出口50辆以下的企业竟高达923家,占到了全部企业的80%。
未来可能加入业绩考核
业内人士估计,对汽车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后,短期内汽车出口的增长幅度可能会有所降低,但从长期看,将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清除出场,肯定会有利于中国汽车出口保持“高速高效”增长。这一点,从摩托车的出口管理就可见一斑。
自1993年以来,我国连续13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摩托车生产国的地位,2005年产量更是达到1800万辆,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摩托车出口量也从1999年的25万辆增到2005年的723万辆。然而,出口秩序混乱也同时成为摩托车出口乃至摩托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此,2006年3月,商务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出台了规范摩托车出口秩序的通知,规定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一年的摩托车整车出口额不少于50万美元,或在国内市场销售数量不少于三万辆的,才能获得当年继续出口摩托车的资格。
在这一政策实施后,2006年国内摩托车出口企业数量虽然从之前的855家减少到503家,但摩托车出口量保持了持续增长,摩托车出口339万辆,出口金额达到1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7%和54.3%,在出口史上首次出现出口金额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同期出口数量增幅的局面。
虽然目前对汽车出口企业所设的门槛中未包含出口数量的因素,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国汽车出口进一步增长之后,不排除在管理中也加入出口数量因素,以便进一步帮大扶强,促进汽车出口的集中化。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