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份开始,国内汽车公司在海外市场大打价格战的现象有望改观。
2006年12月31日,商务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今年3月1日起,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同时对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汽车出口经营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
通知规定,如果汽车出口企业提供虚假资质证明材料、产品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侵犯知识产权、伪造生产企业授权证明、出口非自产或非授权企业产品、出口汽车在国外有重大质量事件并对我国出口汽车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将被取消下一年度从事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资格。
业内人士分析,采取上述措施将规范汽车出口秩序,治理2005年以来汽车市场出口价格混乱的局面。
国内汽车从2002年开始尝试出口海外,从2004年开始逐渐形成规模。预计去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超过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将达到9万多辆,比上年增长200%。但与此同时,汽车出口问题也比较突出。2005年汽车出口企业达1025家,其中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有600家,出口仅一辆汽车的企业竟有160家。一些出口汽车质量不过硬,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时有发生。
在汽车出口数量增长迅猛的同时,轿车和越野车的出口平均单价则在大幅下降。而且,随着出口市场的扩大,汽车出口开始出现竞争无序的局面。价格战是国内汽车公司惯用的手腕,“但是随着国内自主品牌市场拓展到海外,价格战也开始随之蔓延。”昨天,国内最大的SUV生产企业长城汽车主管海外业务的一位主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人在新市场上自相残杀,不仅利润没有了,而且口碑做差了。”
莫斯科依利托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比亚迪和哈飞汽车在俄罗斯的总代理李晶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俄罗斯市场上,国内自主品牌的车型大打价格战的情形屡见不鲜,“一些品牌几乎没有利润,最后被迫退出俄罗斯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互相恶性竞争造成的。” 此前有报道称,去年8月份商务部人士曾在该通知草案阶段表示,方案对97%的企业不会有什么冲击。只有那些散、乱、差,大约3%的小出口企业才将会被禁止从事汽车出口贸易。
2003年,国内曾就摩托车出口的低价竞争问题出台过相关措施,但实施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业内人士担心,由于很多地方汽车企业的出口背后是当地政府的力量在主导,类似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