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创纪录的34万辆,比2005年增长一倍左右,其中轿车出口有望达到9万多辆,比2005年增长200%。为规范汽车出口市场,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公告,我国政府将于3月1日起开始发放汽车出口许可证,纳入许可证管理的汽车涉及83个类别的客车和货车。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2006年12月31日联合发出通知,为规范汽车出口秩序,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决定从2007年3月1日起,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通知》指出,申领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的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列入发展改革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且持续有效、具备与出口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在主要出口市场建立较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申领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出口经营企业(含汽车企业集团所属的进出口公司)应获得符合出口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出口授权,并根据授权出口该企业的产品,出口经营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应在授权中约定共同承担出口产品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连带法律责任。2007年2月将公布2007年度《符合申领出口许可证条件企业名单》,2007年3月1日起执行。
商务部还表示,有下列六种行为之一者,将取消下一年度从事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资格。这六种行为包括提供虚假资质证明材料的,其产品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侵犯知识产权的,伪造生产企业授权证明的,出口非自产或非授权企业产品的,出口汽车在国外有重大质量事件并对我国出口汽车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有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政策的出台,将会使一大批资质差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出口仍是“多、小、散”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迅速增长,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
2005年我国仅仅出口了13.7万辆整车,却分布在20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出口企业达1025家,其中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有600家,出口仅一辆汽车的企业竟有160家。
2006年1~10月份,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企业共1242家,出口数量超过100辆的企业有140家,占全部出口企业的11.3%;出口数量不足10辆的企业有718家,占全部出口企业的57.8%。我国汽车出口企业的分散程度明显呈现扩大趋势,如此零散的出口现状,以个位数统计的海外销售成绩,证实了中国汽车出口处于初级阶段。
不久前,美国市场分析人士也撰文表示,中国汽车出口的市场主要是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美国媒体在采访了不少专业人士后写到,按照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标准,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中国现在有120多家汽车制造商,但其中大部分公司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仍很原始,而有些还处于手工业作坊时代。
34万辆的出口量,分散在40~50个国家中,平均起来数量非常有限。国内汽车厂商为了争抢海外市场,竞相压价等不公平竞争现象很严重。由于价格压得太低,导致售后服务基本不能得到保障。
树立品牌是最终目的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议有关人士分析时表示,我国对汽车出口进行管理已是当务之急,业内越来越担心某些汽车出口商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担心这类竞争可能引发价格战,并导致进口国对中国公司提起反倾销诉讼。
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吴绍明表示,盲目的出口不可取,出口产品前首先要研究国外市场,开发适合新市场的产品,“更重要的是,产品走出去,整个管理体系要跟上。国际化的实质是国内成功的管理能力的复制,如果国内不成功,很难在国外做强”。
“从中国汽车企业的当前现状来看,离真正的国际化差距不小。一是产品和质量的差距;二是经验的差距,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研究不够透彻,这需要长期的科学验证和数据积累。”吴绍明称,同时要立足于品牌和文化的国际化,因为树立品牌才是最终目的。
汽车出口的确是本土品牌提升市场利润的新方式,对于所有海外探路的中国品牌来说,渠道和售后的建设才刚刚开始,而且售后服务的好坏,很快将成为这些品牌在海外市场成败的关键。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