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上车市网站 综合报道)
“平台战略”最早是大众提出来的,所谓的“平台”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通用互换汽车的各种核心技术,例如发动机技术和底盘技术等等。大众通过相同平台可以衍生多款不同车型,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那么大众在中国与他的合资公司,又是怎样合作的呢?通过以下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一下大众的中国“钱”途。
一、“一箭双雕”相同平台双倍利润
大众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平台战略”的发展道路,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让现有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共享。但是大众在降低自己生产成本的同时,却将同一条生产线卖给国内两家大众合资企业,从而达到其“一箭双雕”以及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以下是一汽-大众与其它上海大众部分生产平台及车型。
以大众比较先进的PQ35平台为例,不仅一汽-大众拥有此生产平台生产速腾与开迪两款车型,而且上海大众也依靠此平台制造途安以及即将上市的斯柯达-明锐(明锐新闻,明锐说吧)等车型。另外,斯柯达-速派(速派新闻,速派说吧)车型与大众帕萨特车型,同时采用大众B5生产平台。由于上海大众斯柯达首推车型为斯柯达-欧雅,随后才会相继国产斯柯达-速派等车型。所以斯柯达-速派的国产车型,很可能会采用一汽-大众迈腾的PQ46生产平台,从而保证斯柯达-速派的市场竞争力。
同一生产平台及生产线装配在国内两家大众合资企业,这显然让大众获得了双倍的利润。这样虽然丰富了我们车型产品,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生产资源的浪费与重复投资。
二、国外降低成本 国内资源浪费
大众同级别车型的新生产平台是以其上一代生产平台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这使得新老平台的相关配件可以达到共享,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大众这次又偏偏将新老两个平台,分别给了南北大众两家合资企业。
迈腾(帕萨特B6)即将在一汽-大众投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汽-大众在PQ46平台上推出的首款“B”级车。但是由于迈腾的上一代车型-帕萨特B5早已落户上海大众,并且建立了以大众PQ45为平台的生产线,导致一汽-大众必须要花巨资从新引进大众的整套PQ46平台。这使得新老两个生产平台分属南北大众两家合资企业,无法达到由新老平台共享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三、车型多代同堂 大众“钱”途无限
按照国际上汽车的市场生命周期来看,一款车型一般只在市场上打拼四、五年,然后老车型停产新车型面世。不过,大众在中国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在引进新车型的同时,老车型却依然继续生产。
以上海大众为例,桑塔纳车型至今为止已经生产了20多年,中间又有桑塔纳2000、桑塔纳3000等改款车型相继出现。再加上同属“B”级车的帕萨特车型,上海大众仅这一级别的车型就已经是“四世同堂”了。然而一汽-大众也不例外,迄今已经生产了十几年捷达依然还在销售,再加上之后推出宝来、新宝来、速腾等车型,促使又一个“四世同堂”展现在了国人面前。
在国外早已成为老爷车的桑塔纳与捷达,至今在国内市场上依然占据部分市场份额,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着它们的“余热”。上海大众桑塔纳在上世纪80年代的售价曾高达20多万元,然而现在桑塔纳的售价已低至7万元左右,可想而知大众在华获得了怎样的高额利润。
原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制定的“平台战略”,却让大众在华赚到了双倍的利润;原本应该淘汰的老旧车型,至今在国内依然销售。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在中国的“钱”途可谓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