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汽车》杂志】
悲情的“棋子”
原南汽集团设备厂厂长苏同昌,被推上了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舞台。
2002年12月6日,南京菲亚特迎来了第两万辆新车的下线仪式,离职后的茅晓鸣为南京菲亚特呈上了最后一张成绩单,此时披挂上阵的苏同昌看上去还相对陌生。
在这个激动人心却没有茅晓鸣身影的仪式现场,部分工人无精打采的状态和游离茫然的眼神,成为了相机抓拍下的真实写照。谁都不知道,苏同昌与外方人员在庆祝仪式上紧握的双手,究竟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中外双方的矛盾已然是流传在企业中的公开秘密。
“工人们当时的状态就是缺乏凝聚力的表现。茅晓鸣的离去,对南京菲亚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企业的中层干部是一个沉重打击。”原南京菲亚特的中方高层如是说。
苏同昌,这位58岁的老人,尽管待人和气友善,但南汽集团设备厂厂长的职业背景,使其更擅长于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据南汽集团的员工回忆:“苏总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我们与济南二机床厂达成协议,引进了三千吨的大机床。”
对于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来说,这样的经验显然不够。相比于茅晓鸣,苏同昌的发展思路更为保守,更加注重维持企业的现状。亦步亦趋的南京菲亚特开始落后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员工个人的职业诉求,一些有想法的员工纷纷选择了离开,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
作为南汽集团提拔的人选,苏同昌与茅晓鸣最大的不同,则是坚决地执行集团总部的命令。在南京菲亚特的高层决策中,他需要尽量配合集团总部的意愿,尤其是那场中外双方始终存在的权力斗争。
倚仗茅晓鸣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苏同昌带领的南京菲亚特,还是风光地走完了2003年。派力奥周末风顺利地推向了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井喷良机的拉动下,南京菲亚特的总销量一举突破4万辆,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平静终于在2004年被彻底颠覆,这一年,南京菲亚特的运气急转下滑,曾经被茅晓鸣尽力化解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
中方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菲亚特,加上开发费用、技术转让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它似乎没有再向中国引入新车型的计划,甚至频频陷入与中方的争吵之中。南京菲亚特2004年不足3万辆的总销量,创下企业亏损3亿元的记录,如果摊到每辆车上,单车亏损已经超过了1万元。
中方管理层并未从亏损中吸取教训,他们依然用自己的强权操控着南京菲亚特的命运。2004年7月18日,随着通用汽车对菲亚特全球业务的渗透,南汽集团又借通用之力,送走了对南京菲亚特充满感情的恰巴,接替恰巴的正是来自通用汽车的米瑞思(Robert.A.Rice)。
2005年,中外双方的摩擦上升到了极致。在没有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情况下,菲亚特的品牌逐渐被打上“过时”的烙印。失势的企业只有凭借不断的改款甚至颜色的变化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一年,企业平均每月亏损在3000万元左右,年销量也远没有达到计划的10万辆产能目标,产品只能以库存或闲置的方式大量存在。
紧张的员工和敏感的媒体,又开始频频讨论着苏同昌和茅晓鸣之间的差距。
终于,曾经担心的事情发生了。2005年8月22日,60岁的苏同昌宣布辞去南京菲亚特总经理职务。这无疑是一次突然之举,因为在2005年8月7日的下午,苏同昌还召开内部会议,总结了7月份的销售情况,并着手部署8月份的工作。
正如两年前上任之际,苏同昌的离职同样让人觉得不可理解。南京菲亚特的公开声明称苏同昌离职是因为“已到退休年龄”,但这个原因,想必南汽集团当时在提拔苏同昌之时,已经有所考虑。两年之后重借年龄说事,实有欲盖弥彰之嫌。
“苏到任之时,我们心里就有了阴影。因为企业的规划不是只考虑两三年的事情。他的年纪那么大,来了以后能做几年?中方高层的战略眼界,可能就是选择便于掌控的人选。”在南京菲亚特内部,有明眼人能够看透其中的猫腻。
年迈的苏同昌,实际是希望将南京菲亚特带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但在中方强权的政策下,苏同昌即使反对,他的声音也是微乎其微。更何况,他缺少的是茅晓鸣那样的抗争勇气。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