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汽车》杂志】
马思博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复兴南京菲亚特需要花费如此大的周折和麻烦。
但无论如何,因为他的失误使南京菲亚特远离了那个宏伟的目标
南汽集团终于明白,立在自己前面的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火焰墙。
在尽享强权统治的优越感之后,南汽集团不得不正视南京菲亚特的衰落,甚至包括南京依维柯和南汽跃进两个商用车部门,也相继被牵扯进这场管理的内耗之中。南汽集团在全国汽车业的排名,由1980年代的前五名,重重地跌出了如今的十强名单。
执掌南汽集团20余年的董事长黄小平不得不选择离开。2005年5月12日,南汽第一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上,南京市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浩良接替黄小平,担任南汽集团新任董事长。
前政府高官的到来,是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对南汽集团的殷切期盼。65岁的王浩良,必须得改观南汽集团经年不振的消极现状,他希望启动包括营销在内的全面改革,而这一次的着眼点必须是集团总部本身,而不仅仅是南京菲亚特这一个子公司。
南汽集团的底气在长年的内耗中已相当不足,王浩良需要用真正的自主品牌来推动集团的发展而并非单纯地依靠合资企业的外方。从专门成立收购英国罗孚的工作小组,到2005年6月份推动竞购破产罗孚的工作,到江苏省方面多次就收购罗孚事件到南汽视察、打气,甚至直接为其拆卸设备、恢复生产提出具体指示,直到如今南京罗孚项目供应商大会和品牌发布会的成功召开,南汽集团已经悄然从南京菲亚特抽身,将主要精力完全用在了南京名爵项目之上。
憋气的菲亚特以为寻找到了反击的机会,这一次,将由他们自己的人坐上南京菲亚特最高统帅的宝座。在脱离中方干预的条件下,他们希望能够重塑菲亚特在中国的品牌形象。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
2005年8月23日,临危受命的马思博,如英雄般来到了这个渴望被拯救的企业。而在南汽集团新任董事长王浩良的授意下,中方开始逐渐放权,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主品牌名爵(MG)的项目之上。他们也相信,把合资企业拱手让与菲亚特之后,无论是品牌的崛起还是新车型的引进,一切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马思博成就了菲亚特汽车在中国久违的梦想,他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权力,这包括全权处理南京菲亚特的人事任命和人员大调整。
55岁的马思博,在汽车市场和汽车销售方面还是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就是这样一个被公认的业务能手,却为南京菲亚特制定了一些古怪且不符合实际的市场战略。在成为新任CEO之后,这个满头银发的罗马人策划了企业的复兴之路,不过他开出来的药方看起来却并不那么对症。
在中外双方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菲亚特汽车认为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他们还在为中方曾经的约束耿耿于怀。正如前期的中方管理层一样,掌控了最高话语权的马思博,如今也不会给予合作伙伴太多的信任,他要为自己的“雄才大略”扫清所有的路障。
马思博充分享受着他的职务赋予他无与伦比的权力感。南京菲亚特原有的管理体制被不容置疑地打翻,在“扁平化管理”的口号下,他撤销了管理团队中的所有副职,取而代之的是11个部门总监,并由部门总监直接向他汇报情况,而不是以前所遵循的层层报批原则。
就在部分媒体对这位洋帅大刀阔斧的改革摇旗呐喊之时,南京菲亚特员工却是截然不同的心情,他们从内心抗拒这种对权力的狂热追捧:“马思博的扁平化实际相当武断,我们与他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凡与他意见相左的人,都会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被调离,可他制定的某些指标明显是脱离了实际。”
2006年4月份,为了控制成本,马思博曾要求所有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必须降低10%。当时南京菲亚特的销售形势还算不错,在利润不错的情况下削减供应商的利润实际是不合理的策略,供应商的抵触情绪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消除,甚至对派朗(派朗新闻,派朗说吧)的上市时间造成了滞后的影响。原采购总监王新伟,在与供应商的沟通中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最终因为无法完成马思博的指标任务而被迫离职。而南京菲亚特原财务总监钱铁民,也因未能与马思博在单车成本控制方面达成共识,被马思博授意提交辞职报告。
不仅如此,当马思博得知从南京菲亚特离开的员工,多会选择进入南京名爵项目时,这位罗马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一份奇怪的协议在马思博的主导下产生了:“从南京菲亚特辞职的员工,名爵一概不能录用。”他希望能在自己的集权控制下,牢牢地控制住企业人才的流失,但企业员工已经开始对他这种粗暴的行为感到了不安甚至愤怒。
在这个已被外方牢牢掌控的企业中,反对的声音是不会轻易传到马思博的耳朵。马思博依然自豪地对外宣扬:“我们的工作效率在扁平化的管理中提高了很多。”但事实上,这场“扁平化”的行动成就了马思博在南京菲亚特的绝对权威,只有他才是企业所有决策的最终审判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集权行动已经完全结束。
[1][2][3][4][5][下一页] |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