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但缺乏秩序,高度集中又高度分散”。2006年表现抢眼,2007年何去何从——
汽车出口叩响“有序”之门(车界聚焦 “盘点2006·展望2007”系列报道之“海外市场”篇)
2006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2006年的表现比较抢眼,汽车及零部件出口1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
汽车不能像萝卜白菜一样卖
商务部产业司副司长张骥认为,汽车不能像萝卜白菜那样卖。而实际上,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增升,存在的顽症也愈加突显。
首先是出口总体规模小。2006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为世界贸易第一大类产品,而中国汽车产品出口额仅占世界贸易额的1.5%,占全国汽车工业销售值的10.1%,和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如日、德等将40%以上的产量用于出口相比,差距仍很大。
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据调查,我国近70%的零部件供应商相对或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模块或系统);30%的零部件供应商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多系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零部件,且都面临国外企业的巨大冲击。
物流成本过高成为制约汽车出口的瓶颈。由于中国尚无汽车运输专用船舶(滚装船),国内汽车出口运输严重依赖与日、韩汽车厂商形成战略联盟的船公司,导致国内汽车企业时常租不到或租到很少舱位,运力严重不够,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出口竞争力被大大削弱。国内整车出口现到南美的运费高达1300美元/辆,比日韩企业的运费高出1000美元/辆。
经营主体增长过快,恶性竞争加剧。伴随贸易经营权放开,国内汽车出口经营企业迅速增加。去年全国汽车整车出口企业1465家,其中出口10辆以下的企业高达669家,出口仅1辆的企业270家;轿车出口单价同比下降21.6%。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导致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价格竞争加剧,利润未能与市场份额同步增长,且容易招致国外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贸易摩擦。
还有,眼下中国整车多向发展中国家低端市场出口,这些国家市场准入门槛低,加之中国汽车企业过分注重短期利益,忽视当地安全法规、产品技术标准和品牌培育,导致国内出口汽车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并且,由于国内汽车企业规模小、平均出口数量和金额较少,使维修服务成本较高,零配件供应不及时,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严重损害了国外消费者和国内企业、行业的利益,影响了“中国制造”形象。
出口持续快增不仅必须而且可能
张骥分析,汽车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很强,对就业和社会福利贡献度很高,始终被发达国家作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别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整车批量出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增不仅必须,也有可能。
他的论据是:汽车产品已占世界贸易总额10%左右,需求层次多,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中国汽车工业已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中低档轿车、客车和卡车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上的比较优势明显;国内产能过剩苗头已显现,2005年汽车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1.5%,轿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2.5%,企业有扩大出口的较强压力;近几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猛增,增速均在85%以上。按此速度,预计3年左右,中国汽车年出口量将达百万辆。
“管好掌勺的”才能有序出口
“充满活力,但缺乏秩序”,是权威人士对汽车出口市场的总体点评。
国际上对中国汽车产品需求超出预期,中国汽车产品尚未与发达国家同业形成正面交锋,这种竞争更多来自国内企业自身。目前国产车出口市场“既高度集中,又高度分散”。在整车出口的182个国家和地区中,前5位出口市场份额占到40%。同时,国内市场对汽车整车生产严格设置了准入门槛,而出口汽车整车却无任何限制。高度自由、投机性的出口方式导致企业间价格竞争加剧、产品单价急剧下降、质量和售后服务差、屡遭进口国投诉。
从政策预期看,不久前商务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自今年3月1日起执行。用张骥的话来讲,就是“管好掌勺的”。新政出台后,可能会带来以下变化:按照《通知》规定测算,商务部预期全国将有700多家汽车出口企业因不符合资质要求而退出市场,这中间绝大部分是出口经营企业,而非生产企业;引导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诚信守法经营,从而提高汽车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转变增长方式;树立国外市场对中国汽车的信心,提高中国汽车整体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俞劲柏)
|